5月3日,宁夏区直机关“向上向善好青年”颁奖会上,区直机关和基层一线共评选出名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的身边好青年。其中,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陈栋获“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物业公司张亮获“创新创效好青年”称号、编辑出版管理委员会王晓亮获“孝老爱亲好青年”称号、新消息报记者马骋获“崇义友善好青年”称号。
新消息报记者陈秀梅
马骋左眼视力为0,右眼只有0.02,所看到的东西都像隔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怀揣一级盲残证,却能像正常记者一样采访。虽然视物模糊,他却能够借助读屏软件和过硬的盲打功夫,平均每年发稿多篇,作品多次获得宁夏好新闻、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荣誉。
延伸阅读
此文刊发于年9月6日新消息报
一名盲残记者的跋涉
左眼视力为0,右眼仅0.02,兜里装着一级盲残证,8年写出了篇新闻稿件,平均每年篇。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马骋做到了。对于想在人生道路上驰骋的马骋来说,盲残只是一个医学符号,因为他内心的热情和对新闻职业的追求已经冲破了双目的黑暗。
马骋早已习惯在模糊的世界中自如地生活;而作为一名记者,患眼疾9年,他的身上却发生了种种奇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面对采访,马骋更愿意将他的故事称为一种“体验”。
拿着放大镜,贴着电脑才能看清屏幕上的字。宁夏日报记者白茹摄
新消息报记者赵锐
采访写稿,都不是个事,
他居然还拿起了相机
年9月5日,马骋的37岁生日。吃过早饭,他像往常一样从家步行到新消息报社,坐到办公桌前,拿起放大镜开始翻阅同城其他报纸,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他的眼睛几乎紧贴放大镜。就这样,他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就在前几天,马骋在家整理图片库,发现这几年居然拍摄了5万多张照片。
马骋刊发的图片报道以自然景观和人物居多。当读者欣赏那一幅幅有故事的照片时,谁会想到,这竟会是出自一位几乎没有视力的记者之手。报社摄影记者武晓瑜很欣赏马骋的照片,“他用他的感官,为读者呈现出他心中的美景。”武晓瑜说。然而,记录、定格动人瞬间的背后,马骋所付出的努力和辛酸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别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马骋自己却从未将视障当回事。他说,信心来自两点:第一是如今极为先进的拍照设备,第二点最关键,眼睛不行,那就多拍、多选角度。“张选不出一张,0张总能选一张吧。实在对构图没把握的情况和环境,咱就直接上视频。”为了拍好一张照片,他的标配是:手机、卡片机和单反相机。先用卡片机对焦,把放大镜紧贴取景器,“搜索”拍摄目标,固定拍摄位置、角度,再用单反相机核对取景内容拍摄。由于无法看清环境细节,最后还要用手机拍摄视频,作为采写图片说明的素材。
这些方法说起来轻松,但多年拍照过程中,他相机里的废片比好片多出数倍。不过这不重要,马骋收获的是信心和底气。带着这么一股子拗劲和韧性,作为文字记者的马骋6个月就刊发了《探访黑山峡》《造雪不眠夜》《晚秋湖城》《雪醉贺兰山》等6个整版的图片报道。采访中,马骋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去试,怎么知道不可能?”
也许明天,就完全看不见了,
所以他要让今天精彩
每天清晨睁开眼,模糊一片的世界总是在第一时间提醒马骋,他是一名视障的残疾人。“我每天都可以拥有世界,也可以失去世界。”所以,他倔强、用力地生活着:独自坐火车、挤公交、乘飞机;自如地取钱、购物、看电影;用读屏软件和放大镜采访写稿、拍照片;游泳、爬山、徒步穿越。“我珍惜每一天,珍惜当下拥有的生活状态,珍惜如今的工作平台。和遗憾、挫折并肩同行,我也要开心去过每一天。”
时间倒退回7年5月,彼时28岁的马骋在报社全员竞聘中胜出,成为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走上新闻中心副主任岗位。上任未满一个月,他突然感觉左眼疲劳视物模糊,视力从0.8骤降至全黑。实际上,他的右眼也因眼疾视力下降至0.02。这名意气风发的青年记者瞬间变成一级盲残者。此后,马骋虽四处求医,等来的却是无情判决:葡萄膜炎,一种目前世界上很难医治的眼疾,不仅无法恢复,病情还随时可能恶化。“能保留现有的一点光感就不错了”,医生的话,让马骋跌入了黑暗的深渊。
7年7月,记者曾去兰州大医院探望过马骋,由于服用激素药物,马骋浮肿到难辨曾经的帅气模样。他驼着背盘腿坐在靠窗的病床上,阳光正好,可他身上却没有一点阳光的气息。从马骋父亲那里,记者才知道他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博弈,因为药物过敏,他年轻的生命险些就此终结。
“也许就是这点幸运,才让我有机会走到现在。”马骋说,出院后,父母设法为他规划生活:带他拜师学习盲人按摩。
有一次,练着练着,他泪流满面。“难道就此和我喜爱的新闻事业,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说再见了吗?”马骋心中悲凉:“不!我不能留在沮丧中,没了视力,我还有耳朵、嘴巴,有嗅觉、有触觉、有健全的胳膊和腿。”
马骋像个孩子,开始在模糊的世界重学走路。经过长期练习,他能调动耳朵和身体感官,走得稳稳当当,不熟悉他的人丝毫看不出他是一级盲残。
8年3月,马骋重新回到自己喜爱的记者岗位,但挑战也随之而来:作为视障人该怎么采访?怎么写稿?
“世上的困难有千千万,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长辈鼓励马骋的一番话,让他此后开始尝试用录音笔和50倍放大镜,配合盲人使用的读屏软件采访写稿,这一写就是8年。
起初,一篇字的消息,他要写好几个小时还满篇错别字。几个月后,速度提上来了,错别字也明显减少。如今,字的通讯,马骋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偶尔出现一两个错别字。
这些年,总有人问马骋,是什么支撑你做这些事?“说实话,新闻理想是有的,但让我坚持到今天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有很强的危机感,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还会不会继续恶化,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每一天尽量精彩。说得严重点,就是我把每一天都当做眼睛全黑前的最后一天来过。”
挑战自己,他摸索创新,
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知道,马骋是个要强的人,在工作中,他从不把自己看做视障人。“我既然选择回到记者岗位,留在采访一线,就必须承受所有困难。因为你的采访对象和环境是不会照顾你的,你必须克服这一关。”
作为一名几乎没有视力的记者,马骋的采访注定会有各种困难。“最需要眼睛的采访最让我崩溃。”
马骋口中最崩溃的采访,是年9月15日中阿博览会时,辽宁青年队与科威特国家青年队在银川贺兰山体育场进行的足球友谊赛。比赛刚开始,看台边的马骋蒙了,眼前是一片朦胧绿色和近处几名热身球员的剪影。“这咋办,人都盯不住!”正心急时,场边突然传来观众的欢呼,“进球了!辽宁队,好样的!”马骋灵机一动,跟辽宁队热身球员聊了起来,“那个进球的人挺猛啊?”“那是!他绰号大象嘛!”见对方没说出进球球员的名字和号码,马骋继续聊着,“那个球不是40号进的吗?”“不是,是43号张博豪禁区外吊射打进的。”就这样,马骋在聊天中“看”完了整场比赛。
今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调研。报社将采访任务交给马骋,一刹那错愕过后,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说明报社领导没把我当视障人对待,是对我工作能力的肯定!”带着这份自信,马骋去了固原,并精彩完成采写任务。
记者采访时,马骋身边几个同事开玩笑说,“你简直太厉害了,写稿子还练出了绝技。”同事武晓瑜、李奕辰告诉记者,马骋有3个“奇葩”技能:跟人聊天、拍视频采访;关闭电脑显示屏写稿;闭着眼睛爬山。马骋听后笑了,他说自己跟人聊天、拍视频采访主要用在需要描写现场景象、细节的稿件中,“关着显示屏写稿没同事说的那么悬,我用读屏软件写稿,主要靠听,加上搜狗输入法打常用字和词组的顺序我都记在脑子里,不用看,而且关了显示屏还能省电。”马骋幽默地回应。
一个人的考场,他证明了自己,感动了大家
提起马骋的要强,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主动要求参加换发记者证考试。
年1月18日10时许,在宁夏新闻采编人员岗位考试银川考点,马骋作为一名“特殊”的考生,在第31号考场——唐徕回中医务室,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考核。当日上午,马骋与两名陪考人员一起走进了考场。由一名陪考员读题,马骋口述答案,另一陪考员帮助填涂答题卡。开考50分钟后,他顺利完成考试。
为了这次考试,半个月间,马骋的父亲每天为他读学习资料和复习题。“但如果没有考前单位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以及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关怀,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份答卷。”走出考场,马骋松了口气,对陪考人员表达了谢意。马骋最后以94分的成绩通过考试,顺利换发了新版记者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巡视员张泽青说:“据我了解,该考生是一位有着10年从业经验的老记者了,业务能力突出。而他个人希望能参与本次业务检验,我们也希望能帮助他一起完成,所以安排了陪考,很高兴,第31号特殊考场,让我们这些同行感动。”
从8年重回记者岗位至今,马骋共发表稿件篇,平均每年篇。仅年,他的发稿量排名报社新闻中心前三名,并获得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二十佳”记者称号。他的稿件也多次获得宁夏新闻奖、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作为与马骋共事12年的同事、领导和朋友,新消息报副总编辑邱青春谈起马骋时很感慨,“马骋就是一个榜样,他像一面镜子,当你懒惰时、消沉时、迷茫时,他能让你‘干净’起来,会照亮你的心。”
赞赏
长按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jj/178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