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部长有白癜风的人群该怎么办 http://www.lzfpb.com/bdfsc/jkzt/m/147.html大英博物馆收藏着一批抗日战争初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家画作,其中有黄新波的木刻。根据该馆网站数据库提供的名单,黄新波作品总计九张:Push(《推》),TheFrontLine(《前线》),TheFlowofIron(《铁的奔流》),SurvivalLine(《生存线》),SurpriseAttack(《偷袭》),TheFuneralofMr.LuXun(《鲁迅先生葬仪》),Keepingwatch(《守望》),Advance(《收复失地》,《大地的怒潮》组画之四),CalltoArms(《拿起武器》,原题《为民族生存而战》,英文标题是陈依范年的翻译,海外通行使用)。全部画作附有说明,根据其中的“收藏记录”,除了《推》购自年北京一次木刻展览会,其余八张来源相同:收藏记录:陈依范(-),新闻记者和漫画家。年代末在中国收集了这批画作,曾经在纽约、伦敦和其他战时首都展出,以支持反法西斯运动,鼓励援助中国抗战……1画作的历史一清二楚,陈依范这位人物却是一个遥远的朦胧身影。这位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人物是一位出色的漫画家,也是一位罕见的美术活动家,一直被遗忘在中国美术史大门外。并非没有书刊提及他的名字,但有关资料甚少,互相传抄,简略而不了然。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只有美术家胡考一篇短文。黄新波虽有多张作品参加他的国际巡展,但在其生前的言谈、文章或笔记中,陈依范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出现过,关于他们的相识与交往是一片空白。看完大英博物馆的说明,就明白陈依范是一位无法绕过的人物,要知道这批画作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了解他的生平和列国巡展的经过。现成的参考书有陈元珍女士(陈依范夫人)的一本著作,是以英文撰写的陈友仁家族史2,她在年译为中文,以《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下称《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为题在北京出版3。要了解陈依范的生平,此书不可或缺。然而这本力作上下跨越一百五十多年,人物数以百计,以陈氏家族成员为中心,难以面面俱到,尽管有近30页的篇幅谈及列国巡展,但参展画家的姓名一个也没有出现。到了年,一个偶然机会见到一本英文研究专著,题名《时代杂记:上海漫画家,邵洵美圈子,陈依范周游列国,-》4。作者保罗·贝文(PaulBevan)是英国人,曾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和历史。此书是他的年博士论文的扩充改写,最后第三卷“陈依范周游列国”属于新增部分。尽管全书偏重上海漫画界,陈依范周游列国的介绍也不完整,到了年10月离开香港开始第二次海外巡展之时便戛然而止:“陈依范巡展与本书主题相关部分就此结束”5,欧洲大陆的展览因而付诸阙如。但是作者采用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亲临有关地点,访问相关人士,溯源追寻原始文献,所述均有所本。书内有数处出现黄新波、李桦等木刻家的名字,留下一些有助追寻的线索,赋予此书重要的参考价值。几乎就在同一时期,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者蔡涛到美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斯坦福大学看到胡佛研究所收藏的“陈依范档案”6,这是陈元珍女士年捐赠的珍贵文献,年才向公众开放,其中一册标题《--,包括反法西斯环球展览》,其价值可想而知。蔡涛知道大英博物馆收藏黄新波作品,回来后慷慨地与笔者分享他的收集成果,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尊重历史文献的学者风度。年,陈依范(右二)、陈丕士(左一)、陈友兰(左二)、陈茜兰(右四)四兄妹在莫斯科与苏联友人合影这一切促使笔者行动起来,跟着陈依范留下的零散模糊脚印,尝试一步一步重走一次巡展的路线。在近三年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在浩如烟海的多国图书信息库里寻觅,在各方友人的热情帮助下7,终于从不同的国度,找回中国现代艺术遗留在域外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印记,基本上还原出陈依范国际巡展完整的不平凡历程。年,上海,中国新艺术的发现陈依范出生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特立尼达群岛,是第三代华侨。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传奇的色彩,单是外形便教人一见难忘。美术家胡考年陪同他前往延安,与他日夜共处一室,生活了近两个月时间,他在回忆文章中说:据他自己说,他的母亲是法国人与黑人的混血,为此他身上有三种血液,只是他的长相,主要的成分是黑色人种,再加上他只会讲英、俄两种语言。他走在街上,从外表上看来,纯粹是个外国人,总是跟汉人看不出有共同的模样。8像他的外貌一样,他的家族也充满传奇色彩。父亲尤金·爱康穆(EugeneAcham,-)21岁成为当地第一位华裔律师,像很多华侨那样,虽然在外国出生,却心系故土。年10月,他正在伦敦度假,传来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他立即决定和两位中国友人相约回国,为国家效劳,把家庭留在海外。回国后,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陈友仁(EugeneChen),从事报纸评论和出版。他不久便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与亲密的合作者。孙中山去世后,他进入国民政府高层,年3月出任外交部长。年初,政府迁往武汉,他趁着群众的反帝浪潮,以灵活的外交手段,不动一刀一枪,和平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国租地,扬名海内外。陈依范武汉时期漫画年胡佛研究所藏陈依范在家中排行第三。长兄陈丕士(PercyChen,-89)和姐姐陈茜兰(Si-LanChen,-96)分别留下两本自传:《中国召唤我》和《历史的注脚》9,提供了很多家族及个人经历的细节。陈依范四岁时与大哥和姐姐跟随母亲到英国读书,13岁返回特立尼达岛。年,母亲病逝,父亲陈友仁把他们接到中国,陈依范因为进入伦敦一家律师行当见习生,迟至年初才来到武汉。10在那里,这位18岁的青年很快显露出他的天生漫画才华。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两周年纪念日,他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国民新报》(People’sTrubune)上。这张报纸是官方《中央日报》的英文版,由陈友仁负责,美国左翼新闻记者雷娜·普罗姆(RaynaProhme,-)担任主编。但是没过几天安定日子,同年7月,汪精卫归附南京政府,武汉政府瓦解,陈友仁全家仓皇分头出走。陈友仁同两个女儿经上海,与宋庆龄等人登船去苏联;陈依范与陈丕士陪同第三国际顾问鲍罗廷和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穿过西北陆路向苏联撤退,10月初全家在莫斯科重聚。年3月18日,法国《费加罗报》(LeFigaro)第一版刊出一段消息:演变大家记得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先生,他和英国代表进行过轰动一时的谈判。这位天朝的子民名叫陈友仁,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学接受过精神上的培训,却把子女的教育交托给苏维埃教师。你以为有什么结果?《消息报》告诉我们,陈茜兰(SylviaChen)和陈依范(JackChen)刚完成莫斯科舞蹈学校的学业,他们获得查尔斯顿舞和探戈舞的第一名。他们打算以舞蹈为职业。说不定不久就会见到这位外交官的两位子女出现在巴黎舞台上。这条消息不准确,陈茜兰自幼在伦敦开始学习现代舞,到莫斯科不久,与弟弟参加外国人组织的舞蹈比赛,以美国查尔斯顿摇摆舞拿了冠军奖。她一心要成为舞蹈家,但苏联独尊古典芭蕾舞,为此她进过三个舞蹈团的培训学校,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走现代舞的道路。上天不负有心人,年3月,她第一次被邀参加大型演出,与众不同的现代舞获得全场喝采。年1月,她在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主持下举行了第一场个人表演会,自从年美国舞星邓肯在莫斯科大剧院庆祝十月革命的演出之后,她是第一位登上苏联舞台的外国人。从这时开始,她被视为“苏联舞蹈家”,可以在苏联各地演出,甚至远至北欧诸国11。年6月,莫斯科大都会酒店执行斯大林发展旅游业的指令,开设酒吧和舞池餐馆,开幕时邀请她和陈依范表演查尔斯顿舞,以吸引美国游客12。陈依范能舞,但志不在此,他选择进入莫斯科高等工艺学院学习美术,很快就在漫画方面学有所成。年刚毕业,一幅题为《五年计划》的漫画被新创办的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MoscowNews)看中,用来作为10月5日创刊号的头版插图,标题为《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美国技术》(SovietpowerplusAmericantechniquewillbuildsocialism),这是摹仿列宁的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随后加入报社工作。年,他成家立室,与一位苏联姑娘结婚,生下儿子丹尼(Denny)。本来就可以这样平平静静生活下去,但是命运把他推向一条不平常的道路。年底,他的父亲陈友仁积极参加建立福建人民政府,次年一月失败,被迫再度流亡巴黎。但他不忘报国本心,日夜思念重返中国,只过了一年多时间,就在年5月把大儿子陈丕士从莫斯科召来,要他先行返回中国,代表自己去游说国民党上层人物,“建立统一战线,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抗日!”13陈丕士到了上海,开始活动,很快就发现陈友仁这个名字的魅力仍在,毫无困难会见到像孙科、孔祥熙那样掌有实权的政治人物。他返回巴黎向父亲报告后,又奉命到莫斯科向苏联高层陈情。同年冬天,陈丕士回到中国,向南京政府外交部传达苏联的官方反应,受到重视,被任命为外交部顾问,成为正式官员,专门撰写关于苏联的报告,次年又当上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同一时期,陈茜兰已经在多个地区和国家演出过,产生了前往中国的念头,为此准备了一出中国主题舞蹈《上海即景》(ShanghaiSketches),由陈依范设计舞衣。她在9月出发,但到达后发现身体重病,接受了一场紧急大手术,到11月初才出院,演出计划因此落空。幸好她在11月26日见到宋庆龄,激情重新燃烧起来,不仅打算留下来工作,而且立即写信给陈依范夫妇:这里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你们都应该来工作。约克,如果你知道这里的人这样熟识你的作品,你会很惊奇。14这句话触动了陈依范。陈茜兰年1月底刚刚返回莫斯科,轮到他在2月初动身,但他在上海只停留了很短时间,拜访过《字林西报》白俄漫画家萨巴乔(Sapajou,-)后,转往北平,观看了一些国画,在二三月之交返回苏联,继续为《莫斯科新闻》工作15。同年秋天,他再度在上海出现,这一回表现完全不同。从9月开始,陈依范像一股旋风那样闯进中国美术界。人还没有露面,作品先亮相,《东方杂志》在9月16日第33卷第18期刊登了他的三张漫画,选自《莫斯科新闻》,没有署名,与其他几幅西方漫画并列,放在“世界小讽刺”栏目下,总题为《应当保护日本人的生命与财产》,这是他的专业画作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这位来自异域的漫画家,很快就被中国同行接受。他的艺术学院学历在中国少见,能画能写,有一套艺术理论,懂得入乡随俗,一到中国就采用中国题材创作,还起了一个中文姓名。他在英俄中三个不同语系的地区生活过,名字随之变化。从出生至年使用原名IvanFelixBemardAcham,到苏联后改用小名JackChen,俄文音译ДжекЧен。年到中国,中文名字跟随父亲姓陈,使用原名Ivan的音译作名,由于不懂汉字书写,须假手他人,所以出现陈依范和陈伊范两种写法,并行使用多年。近年他的家人只使用陈依范的写法,他的称呼才逐渐统一。他起的中文名字到了海外之后,又被译为英文,因此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库出现他的多个外文异名:ChenI-fan,ChenI-van,ChenI-wan,ChenYifan,ChenYiwan等。他虽然不会说中文,但到上海后不足一个月就联系上中国同行。他的第一张中国作品发表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封面上16,题为《献给民族解放斗争的战士》,右下角中文署名“陈一”,杂志目录使用完整的名字陈伊范。他的活动能力很强,身负苏联官方交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年春天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收集展品。在《生活星期刊》发表他的漫画前一天,上海《光明》半月刊报道了他和上海漫画界的第一次聚会情况。文章由主编沈起予执笔,题目为《中国漫画家从苏联带来的礼物》17,文内记录了他的英文即席发言(tablespeech)。他首先表示要与中国漫画界合作,“以求民族、国家的解放”,以及“在国际间亦当联络被压迫民族共同反抗[法西斯主义]”,然后进入正题:此外,我希望也能做一点沟通中苏文化的工作,苏联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感觉兴趣。彼面曾有一名导演家(?)18爱森斯坦说:去年苏联文化界有三件大事,一是梅兰芳的介绍中国旧戏,二是米老鼠介绍到苏联,三是中国画展。这次,我离开莫斯哥时,彼面曾托我在中国努力斡旋,使能于一九三八年在莫斯哥开一中国漫画展览会。当时苏联作家协会外国部托我带了这部漫画集回来赠与中国的文艺家们,希[望]19今晚的主席代为转与各位一阅……散会后,他在交谈中还发表了关于艺术批评的看法:后来有人问了陈依范先生对于中国的漫画界的意见,陈先生以为中国漫画家多是模仿德国格罗塞的画风,可是格罗塞原是从表现派出发走上了写实主义的,而中国的漫画家却正正学到了他的坏的一面。这样,陈先生以为大家应多学一点法国多米耶和西班牙果亚等的写实的笔调。这也许是对中国漫画界所下的极好忠言。陈依范此行除了要完成官方任务,还计划举行个人展览会,让中国人认识他本人和作品。他有一个优越条件,身为名人陈友仁之子,哥哥陈丕士在外交部任顾问,与孙科关系很好,所以很轻易找到合适的门路。上海漫画家聚会后不到两个星期,他出现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中苏文化协会等五团体,定24日下午茶会欢迎新近由莫斯科返国之中国漫画家陈依范,并请陈讲苏联新兴艺术近况。闻陈因苏联艺术界将于年春季在莫斯科举行一中国绘画展览,陈列我们现代油画、漫画及模特等,藉以促进两国艺术,特返国与国内艺术界共商此项展览促进事宜。20年10月24日,香港《华字日报》报道陈依范的南京活动中苏文化协会原为国民党左派张西曼(-49)在年成立的民间团体,年南京政府为了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争取军援抗日,由孙科出任会长,陈立夫、邵力子任副会长,令这个组织染上官方色彩,但也因此有较好的财源。陈依范在南京受到官方欢迎,发表了演讲,举办了在中国的第一次个人展览:有一次,西曼先生宴请陈依范,通知我参加。陈依范是外交家陈友仁之子,当时是苏联《英文莫斯科晨报(MoscowMorning)》副刊编辑。他是个画家,中苏文协在南京为他举办画展,他应邀前来参加开幕式。他是个混血儿,长期在外国,对南京不熟悉,吃罢饭,张先生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陪陈依范玩上几个小时,然后送他到下关火车站乘晚车去上海。我陪陈依范逛了夫子庙,上了鸡鸣寺……21从南京回上海后,年11月4日,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大新公司画廊开幕,陈依范的作品出现在展场上,成为参展的唯一外国漫画家22。就在同一时期,陈依范发现新兴木刻这朵中国新艺术奇葩。他到上海后不久,正逢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他一定不会错过参观机会。根据摄影家沙飞女儿王雁的采访,展览会在10月8日结束后,陈依范曾经和参展的木刻青年见面:年,我到南京采访暂居女儿家的老木刻家刘平若(曹白),谈起他如何得到沙飞拍摄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的照片。他说,年,在一次众多画家的活动中,沙飞带去了自己拍摄的照片,送给他及其他木刻家,并向他们索要了木刻画。那次活动有陈依范在场,而且是主角。23沙飞本人年在延安申请入党,写下一篇“我的履历”,印证了他们的会面:这时适值从苏联回到上海不久的陈依范先生,因看到我的摄影有进步的内容,遂选了一部分介绍到苏联去发表,并鼓励我继续努力,要我有更多作品参加年元旦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艺展。并希望我回华南去收集一些艺术作品准备送往苏联展览。因此之故,我即折回广州,举行个人摄影展览。24沙飞在11月中旬返回汕头,然后到广州筹办展览。但是他一贫如洗,没有展览经费,幸好广州无线电学校同学李桦此时已成为木刻家,在美术学校教书,为他筹集了一笔钱,办成了展览会。沙飞把李桦介绍给陈依范,不久之后,李桦和广州现代版画会几位成员(赖少其、刘仑、潘业等)把作品寄到陈依范手上,成为未来巡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于黄新波,年,他17岁,到上海开始学习和创作木刻,两年后东渡日本,年6月返国到香港,几乎与陈依范同一时间在9月再回到上海。他积极参与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上海的展出,是否参加过木刻家会见陈依范的聚会,没有任何文献或回忆提及。但可以肯定,他们的结识就在这个时期。年1月15日,陈依范在英文杂志《天下月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中国美术评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潮流》25,文章插图除了力群两张和陈烟桥一张外,选用了黄新波的木刻《生存线》和《偷袭》,这是两张刚刚参加过全国木刻流动展览的作品。陈依范收集美术作品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到这时已经足够巡展之用。然而,返回苏联的签证迟迟没有发出,被迫滞留上海:展览会的木刻画呆在我的行李箱已经三个月,还有整整一箱给[莫斯科]作家协会的书籍。孙科已经应承举行我们的现代艺术展览,同时将展出我个人二百多张素描和图画……26签证终于在6月份收到27,却轮到他不想出发了,因为此时中日武装冲突不断升级,他渴望上一次前线。可是来不及实现就爆发了卢沟桥七七事变,局势混乱,住在上海的人都预感到大战临头,四散逃难。陈依范也只好选择此时离开,在出发之前,他没有忘记为展览会做一次预展。以当时的紧张局面,传统的预展没有可能,他改为在报刊上进行。年7月16日,上海英文报刊《大美晚报》刊登了他的一篇访问记《黑白之战》28:陈依范说:“让图画到海外宣传。”“如果你要宣传,用黑白两色吧!”这似乎是中国木刻家的口号。他们的目的是以艺术图像的形式,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现实。两三年前,他们的大胆言论把一些人送进监狱。今天,他们的作品已经装进箱子,准备到欧洲去展出。评论家开始明白,要清除社会罪恶,所有人必须认识木刻,认识到社会的欢乐能够永远存在于艺术中。在已故的大作家鲁迅感召下,这些年青的艺术家充满现代精神。在中国所有图像艺术中,他们的艺术最生动反映出活生生的中国状况,只要看几张就能看出来,一如本版所刊登的作品,这是带去莫斯科、伦敦和巴黎的大批展品的一部分,负责人陈依范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和美术评论家,植根于中国现代艺术。“我发现莫斯科对中国木刻艺术的发展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rc/178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