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提出问题已有认识与个人体会

北京较好的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编者语:

在平常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问题”这个词铺天盖地,无法回避。关于问题,年轻人常常听到的批评或反馈是:问题导向不明,没有抓住问题,问题意识不强,对问题不够敏感等等。既然问题如此重要却又把握不好,就需要把“问题”这个事情搞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敬请阅读。

文/刘西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梳理和概括有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3种代表性认识,具体包括:麦肯锡关于“问题”的认识,曹锦清关于“问题”的认识、汪丁丁关于“提问”的认识。然后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个人对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心得体会。需要交代的是,本人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受到了麦肯锡和曹锦清关于问题认识的启发,对提出问题的认识受到了汪丁丁对提问的认识的启发。

关于问题和问题提出,本人有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关于问题的本质的。在本人看来,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问题提出的。本人认为,问题不是提出来的,是分析得出来的,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既需要搞清楚基本事实,还需要文献综述。

01.

关于问题和提问的三种代表性认识

1.麦肯锡关于“问题”的认识

以下内容摘录自:高彬尚孝:《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年。

(1)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问题具有Problem和Question两面性。所谓“问题”,除了现状与预期之间的落差(即problem),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Problem所延伸出来的研究问题(即Question)。因此,解决问题的作业流程应该是:先发现与期待产生落差的problem,然后选定作为研究问题的question,并找到作为解答的answer。

(2)问题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从目的区分恢复原状型和追求理想型。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以恢复原状为目标,以及以提升现状理想为目标。其中,“恢复原状型”是指恢复原来的状态,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要将原本的状况视为期待的状况。“追求理想型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在的状况未满足期待。

第二种分类,从显在或潜在的观念来区分问题。所谓“显在型问题”,是指眼可见其形、或大或小、已发生不良状态的问题。所谓“潜在型问题”,是指现阶段并未发生损害,但未来可能显在化的问题。

2.曹锦清关于“问题”的认识

以下内容摘录自: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社会学评论》第2卷第5期,年10月。

(1)问题的定义。

所谓问题,就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由这个反差而引起的心理困惑。研究是从困惑开始的。如果进一步推论的话,预期与实践的反差越大,那么困惑就越大,我们将困惑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心理状态称为焦虑。所以正是困惑和焦虑,推动了我们的研究与调查。因此,研究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于研究者本人来讲,要排除其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第二,当你的研究取得成果,有同类困惑的人,在听了你的报告或看了你的文章后,其困惑得以消解,心灵得以安顿。

(2)问题的分类。

如上所述,问题是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根据不同种类的反差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理论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引起的问题。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现象,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和媒体都曾给出相应的理论预期。但是,当这个经验事实与原来的理论预期相矛盾,有重大的反差,这就是问题。问题出现之后,研究者就必须寻找解释。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预测像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经济体的运转规律。必须回答原有的理论出了什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第二类,政策与实践的反差引发的问题。所有的政策都有预期,如果没有实现它的预期目标,它一定在某个环节错了或出了问题。有了这些关怀再去研究社会问题:是否有某一行为发生,在哪一层面展开,现实是否和法律法规出现了冲突,如何加以调适?简单来说,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nr/1788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