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贤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年1月1日,中国废止了为时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到年1月1日已经实行了1周年。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卫计委首度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宣布:“年出生人口将超万,与全面两孩政策预判基本吻合”。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对政策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的理论破产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只决定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是因为当时蔡昉等20多位顶级人口学家论证全面二孩后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将反弹到4.4(出生万),而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更是论证生育率会上升到4.5(出生万)。三中全会后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翟振武等人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说,单独二孩后每年会多出生两百万人,生育率将反弹到1.8以上。
年1月各省陆续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申请人数低于预期,3月4日,《环球时报》发表笔者的《全面二胎也不会生育井喷》,6月23日,财新传媒的《新世纪》发表对笔者的采访《生育潮去哪儿了》,8月22日,财新网发表笔者的《单独二孩实践表明生育政策亟待继续放开》,判断单独二孩遇冷。可是财新传媒却因此而挨批,此后再也不敢发笔者的文章了。
年3月27日,翟振武在《人民日报》发文章,认为“(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说法不准确”。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宣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表示:“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万对,占比为15.4%”。但是年11月10日,中新网发表《卫计委回应单独两孩政策遇冷:政策效应符合预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仍拒绝承认“单独二孩遇冷”,他认为“单独两孩政策的效应是合乎预期的”。
结果:年是单独二孩出生高峰年,年《统计公报》显示,年不但没有多生多万人,反而少生了32万人;年《卫生统计年鉴》则显示,年比年少生了64万人,比年少生了90万人;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震惊国人:年的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8,全世界最低!可见,单独二孩确实遇冷。
年后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口学会又组织人口学者,完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建议十八届五中全会只放开二孩。报告的主编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参与论证者包括翟振武、王谦、姜卫平等十多位官员和人口学者。根据《后记》记载,“李斌主任、王培安副主任多次主持专题研讨会,听取各分报告测算报告,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并听取了总报告的汇报。”该报告判断年的生育率为1.6,预测全面二孩后,生育率将上升到2.1(出生万/年,与两三年前预测的万、万/年呈天壤之别),到年还有1.72;峰值人口将在年达到14.50亿,到年还有13.83亿。根据这份报告,中国人口危机还不算太严重;而如果停止计划生育,人口又会“失控”。
年笔者在《大国空巢-图文版》中判断全面二孩后生育率只会上升到1.4,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也只能反弹到1.6,然后会快速下降。现在看来这些判断仍然有些乐观,但是比国家卫计委的预测要准确、前瞻得多。但是国家卫计委以“数据不符”为由,禁止出版。年5月20日,国家卫计委更是下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意见》(国卫办宣传发[]21号),提出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负面信息的管控”,8月8日下发各“相关部门”。这在客观上导致笔者难以在国内发声。
年的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6,意味着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预测基础就是错误的。台湾地区、韩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中国大陆23年、21年,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1-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15、1.20,全面二孩政策能让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到年还能维持在1.72?
二、国家卫计委、人口学会的辩护理由不成立
年11月26日在人口与发展高级资讯会上,国家卫计委首度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宣称“年以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54-1.64之间波动,预计‘十三五’期间将在1.8上下波动”,“年出生人口将超万,与全面两孩政策预判基本吻合”;翟振武仍坚称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的峰值。
年12月15日翟振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论:平稳过渡到“二孩时代”》,认为“我们不必为所谓的‘超低生育率’而担忧”。他认为年实际生育率为1.6,抽样调查的1.05是错误的,理由有三:首先,无论哪个国家,人口调查得出的出生人数或0岁组人数,都可能比其他年龄组存在更多的漏报,这是人口调查方式的通病。第二,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更难以采集到0岁孩子的准确数据。第三,很多政策外出生的孩子被瞒报。
翟振武的这些理由不成立。首先,其他国家的0岁人口并不存在太多漏报,比如美国、日本、台湾近年公布出生万、万、21万左右,生育率1.9、1.4、1.2左右,出生人数与生育率是吻合的。而中国国家统计局一方面公布生育率只有1.05(只出生多万),一方面又公布年出生万,相差46%,如此之大的差距,可见中国人口数据是多么的混乱!其次,流动人口多会因为“两头统计”导致出生重报,而不是出生漏报。第三,年已经将上户口、上学等与计划生育脱钩,超生瞒报率很低,出生重报率很高。
翟振武认为“中国过去几年生育水平大体上在1.6左右”,依据有三: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每年出生多万,其中年出生万;第二,年户籍人口2岁到5岁每个年龄组的人数都超过了万;第三,从年到年,每年的孕妇住院分娩量都超过万。
翟振武的这些依据都不成立。
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有20%以上水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是参照前些年的小学招生人数,但是小学招生是有巨量水分的,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学校和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机虚报学生数以获得更多经费。年教育部针对教育统计乱象,决定实行以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的电子学籍,导致虚报的学生数有所缩水,比如初中1-3年级每个年级的平均在校人数从年的万,突然降低到年的万。
国家统计局公布-1年年均出生万人,5-7年小学年均招生万(平均6岁上小学),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万学生,这三个数据基本一致。这些孩子到年是9-11岁,都已经上了户口,但是年人口普查9-11岁平均每岁只有万人,年户籍9-11岁平均每岁也只有万人。这些孩子到年已是14-16岁,都有了户口,有些甚至有了多个户口了,但是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4-16岁平均每岁只有万人,年户籍14-16岁平均每岁也只有万人。这些孩子到年读初中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万学生。可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有20%以上的水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后出生数据的水分更多。-年公布的出生人数中有大约万水分,也就是说年实际人口应该只有12.9亿,而不是公布的13.75亿。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规划全部建立在错误的人口数据基础上的。
年户籍低龄组水分更多
翟振武根据年户籍人口“2岁到5岁每个年龄组的人数都超过了万”来断定生育率为1.6,也是站不住脚的。近年户籍低龄组人数的暴涨,是因为实行了户籍仁政,不管无户口人员是哪个年代、什么原因(包括超生),都要及时落户,绝不允许再设障碍。这就导致低龄组人口注水却非常容易:
A、以前少量还没有上户口的超生者上了户口;
B、过去千方百计在异地上了户口的超生者又以“无户口”为由光明正大地在父母户籍所在地上了户口,使得他们有了多个户口;
C、一些非超生者也趁着对低龄组户籍放松的政策,堂而皇之地上了多个户口。
比如7年活产万,与年户籍3岁人口的万相当,那么7年生育率只有1.2左右;但是年的8岁户籍人口却变成了万了。
8年住院分娩率已经高达94.5%,年更是高达99.7%,医院外出生而漏报了。-年平均每年只活产了万人(这还有水分),但是年户籍2-5岁平均每岁却有万人,国家统计局也公布-年年均出生了万人,意味着户籍、公报的出生中有16%、9%的人不是“生”出来的,而是从天而降的!年只活产了万人,国家统计局公布出生万人中多出的万人是从哪里来的?
医院分娩数据也不可靠
翟振武的“-年每年的孕妇住院分娩量都超过万”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年只活产了(包括住院分娩)万、万、万、万,没有一年超过万。
并且8年以来的活产数是有水分的,首先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农合)的建立。新农合3年试点,8年初步建立。当年基金支出从5年的62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的亿元。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由5年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8年的80元、年的元(住院费报销70%)、年的元。比如目前湖南长沙县、望城县生孩子可报销元。新农合的受益者除了农民外,医院。个人、医院有强大动力虚报分娩数据冒领经费。
其次,进城生孩子的农民工比例增加。以前农民工生孩子大多返回老家,但是近年很多农民工开始在城市生孩子了,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由年的27.5%上升到年的56.6%。流动人口本身就容易导致两头统计。何况农民工的各项福利(比如新农合)关系仍然在原籍,于是他们自费在城市生孩子,医院联系,医院再“出生”一次,以获得报销。
第三个原因,是近年放松对低龄组的户籍限制,于是家长乘机给刚出生的孩子获得多个户口,以便获得多种福利。比如说,现在一些农民工夫妇,选择一方获得城市户口,可以享受各项城市福利;另一方将户口留在农村,可以保留在农村的一些优惠。而他们的孩子,就尽量获得城、乡户口。而从出生证到户口,证据链更完整,今后很难清理这些多户口。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引述《评论家季刊》的观点:“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被绞首的危险。”比如尽管中国严厉打击用B超鉴定性别,但是出生性别比仍然居高不下,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性别比仍然高达%。医院和医生都敢冒如此大的风险鉴定性别,那么面对新农合这么大的馅饼,面对城乡利益的诱惑,面对低龄组上户宽松的政策空间,又如何保证活产数没有水分?
虚报教育数据的受益者是学校和地方政府,是“政府行为”,长期有20%以上的水分。户籍数据的水分受益者是个人,动机更强,这就导致年低龄户籍人口数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与教育数据相衔接)还要多。虚报分娩数据医院,“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更为高效,那么年活产数虚报25%在逻辑上也讲得通。
年1月1日开始全面二孩政策,怀孕周期天,到9月下旬才迎来出生高峰,到年底将只多出生几十万二孩,而年活产只有万(可能有25%的水分),年出生人口又如何能如王培安所宣称的“超万”?
三、中国确实已经陷入超低生育率的陷阱
客观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在年后就低于了更替水平,年低于1.5,0年人口普查证实只有1.22,说明中国至少在年后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但是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学会一次次以“超生漏报”为由将生育率修改为1.8。
年人口普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18,年1%人口抽样调查查明生育率只有1.05,但是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口学会又以“超生漏报”为由将之修改为1.6。
中国都可以生1个孩子,第1个孩子是不存在漏报的,1孩生育率是独立于“漏报”的指标,与生育政策无关,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1孩生育率反映了没有政策限制下的生育现实,与总和生育率平行变化,二者直线正相关。比如美国的总和生育率从年的2.27下降到年的1.74,再回升到年的2.08;1孩生育率也平行地从年的0.89下降到年的0.74,再回升到年的0.85,-年间1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5。台湾的总和生育率从年的2.52下降到年的0.90,然后回升到年的1.18;1孩生育率也平行地从年的0.84降至年的0.48,再回升到年的0.60,-年间1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也高达0.95。新加坡-年的1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6。
中国0年、年人口普查和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孩次生育率只有0.、0.、0.,直线下降。根据中国的1孩生育率,用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美国的1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线性公式,推测中国在没有生育限制情况下0年、年、年的总和生育率只能达到2.0、1.6、1.1;在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总和生育率怎么可能有1.8、1.6、1.6?
从全球来看,中华文化圈的生育率最低。年除中国大陆外,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就是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分别只有1.18、1.20、1.24、1.24;1孩生育率分别只有0.60、0.65、0.60、0.63。中国大陆的1孩生育率比这些地区还要低,并且年还只是允许单独二孩,那么总和生育率只有1.05也就不足为怪了。年中国的1孩子生育率只有0.56,2孩及以上孩次再怎么漏报,总和生育率也不可能达到1.2,更不可能达到国家卫计委宣称的1.6。
有人认为是推迟生育导致年调查出来的总和生育率失真。其实推迟生育的进度效应对生育率影响不太大。比如0年、年人口普查显示湖北省宜昌市的生育率只有0.97、0.94,很多人也以为是出生漏报和进度效应导致如此低的生育率。年宜昌市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30%人口大样本的深度回顾性调查。他们用常规方法测算,宜昌0年、年、年的生育率只有0.84、0.80、0.79,比人口普查的数据还低;他们用年龄递进生育模型(反映进度效应)测算,0年、年、年的生育率只有0.99、0.93、0.91,与人口普查基本一致。因此,中国应该接受现实,尊重客观调查的生育率结果。
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5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国的生育意愿是全球最低。-年的多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理想子女数只有1.8、1.9。比如年、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20-44岁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只有1.78个、1.88个。年国家卫计委在29个省的调查显示,20~44岁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有1.93个。而实际生育率通常只是理想子女数的50-70%,比如日本-年平均理想子女数是2.53个,但是平均实际生育率只有1.37;德国、波兰、匈牙利年的理想子女数是2.12个、2.27个、2.12个,但实际生育率只有1.39、1.30、1.24;台湾地区年理想子女数还在2个以上,但实际生育率只有1.18。中国大陆的理想子女数比台湾还要少,在单独二孩政策下,实际生育率竟然比台湾还要高?竟然能达到1.6?
中国的1孩生育率和生育意愿是全球最低,首先是因为长达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破坏了人口结构和人口生态,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少生的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心理,形成了生育的“爬蚤心态”(用玻璃罩限制跳蚤跳的高度,跳蚤碰壁后自动适应不断降低的罩子高度;后面取下罩子,跳蚤不跳了,变成了爬蚤)。并且中国的经济模式、社会制度、城市规划都是围绕着独生子女政策进行的,不但形成了文化惯性,而且形成了经济惯性,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也很难改变。
既然年的生育率只有1.05,那么全面二孩后的出生高峰年,生育率绝不可能达到预期2.1,暂时能反弹到1.3就不错了(甚至可能只有1.2),然后快速下降。即便是完全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只能暂时反弹到1.4左右,随即就会下降到1.2以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生育率会长期低于1.0。
如果继续1.05的生育率,那么中国人口在年就开始负增长,到年只有10亿,到2年只有4亿;中位年龄将从年的36岁,提高到年的46岁(美国40岁,印度31岁)、年的57岁(美国42岁,印度37岁)、2年的64岁。中国今后将是极端老弱,经济活力不断下降。今后很多社会经济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
停止计划生育后,让人口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这需要改革整个社会、经济、价值体系,难度比年的改革开放要大多了。
*****************
白癜风会传染白癜风前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