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说,中国农村现在有千多万光棍。多万,他们是怎么来的?因为贫穷?因为思想观念的问题?因为性别失衡?还是因为身体或心理疾病或缺陷而导致的婚配无法成功?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就有一个“光棍村”……46岁的孙卫财经常望着窗口发呆孙家河村算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经济发展不错的村落之一,但村里每6名适婚男性中就有1人娶不上媳妇。4月11日至13日,记者走访发现,“光棍现象”在三营镇一些汉民村中普遍存在,山里的女孩嫁川里,川里的女孩嫁城里,农村留不住女子成了大问题。空荡荡的院落固原三营“光棍村”调查:每6名适婚男性中就有1人娶不上媳妇新消息报记者王婧雅尉迟天琪海玥吴晓瞳文/图现状:多人村庄有七八十名光棍孙卫财(化名)住在孙家河村一处高坡上孤零零的砖瓦房里。风大的时候,房门被吹得砰砰响。屋里,泛黄的墙壁、发黑的被褥、油腻的水杯和随处乱扔的袜子,似乎都在诉说着家中女主人的缺失。今年46岁的孙卫财下面有3个弟弟,除了老三,其余三兄弟都是光棍,但比起老二和老四,孙卫财还算幸运的,他曾娶过媳妇,也生育了儿女。26年前,通过媒人介绍,孙卫财娶了同村一个姑娘,生育了一双儿女,那时虽然家里光景不算好,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也让其他兄弟羡慕不已。可惜好景不长,他的媳妇频繁外出打工,这段婚姻也在他们的儿子牙牙学语时告终。“还是因为穷,女人出去打工,发现城里各方面条件都比农村好,就不愿意回来了……”说到这,孙卫财低下头,不断的搓着手指。刚离婚的时候,家里人见到媒人或村上的干部还会时不时提出请求,让他们帮忙找个过日子的女人,但随着孙卫财几个弟弟一个个步入适婚年龄,他再婚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四处托人说媒,但孙卫财四兄弟,只有老三通过媒人介绍,从邻村娶了个媳妇,42岁的老二和36岁的老四至今打着光棍。“前些年,娶媳妇通过媒人介绍的成功率还有三成以上,现在连百分之二三都达不到。”和孙卫财年龄相仿的杨东宏是孙家河村村委会的会计,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虽然没有做过正式统计,但长期从事乡村工作,他心中早有了一本账:孙家河村共有多人,其中25岁至30岁的适婚男青年约人左右,没找上对象且年龄在30岁以上的有七八十人,“30岁像一道分水岭,过了之后也就很难再娶上媳妇了。”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与孙家河村毗邻的赵四村。赵四村共有25岁至35岁男性多人,其中打光棍的有六七十人,还有一些超过35岁的老光棍,算下来几乎每6名适婚男性中就有1人娶不上媳妇。记者从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人民政府了解到,三营镇共有15个自然村,光棍主要集中在这2个汉民村里。除了务农,孙卫财每天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喂羊。调查:男女比例失衡都想进城发展据统计,孙家河和赵四村近年来的男女人口比例一直为1.2:1,这意味着,每出生个女孩,就会多出生20个男孩。原本男女比例就不均衡,且加上这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仿佛变成了蜜罐,大家都想往里跳。村里的女孩只要上完学就不愿意再回家务农,一心想去城市发展,并会在城里找对象、结婚、生子,最终定居。“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女性愿意到城市结婚生活也是符合人性需求的,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宁夏社科院副研究员张万静分析。杨东宏说,如今村子里完全待着务农的未婚女子几乎没有了,有些是断断续续且就近打工的,这样的女子一般都是“香饽饽”,被各路媒人紧盯,那些家里条件不好、或相貌差、或性格内向羞涩的男性很难排入相亲的队伍中。今年刚满20岁的芳子(化名)便是杨东宏口中的“香饽饽”,在三营镇一家餐馆做服务员的她常能回家住住,每次回去,父母总不住念叨“谁家的姨妈又来说亲了,你年龄不小也该谈了,这次介绍的是……”这样的“关心”让芳子烦恼不已。后来,即便餐馆放假,她也会躲在小姐妹那里不回去。有时家里来电话让回去相亲,芳子多以餐馆忙没假期为由搪塞,“我身边关系好的小姐妹们不是在城里读书,就是在城里打工,大家聊天时都约定要留在城里,我也觉得城里比老家好,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嫁回老家就得像父母那样一辈子种田,我不想回去,就打算在三营干上一段时间再去固原城里找活。”孙家河村的陈万有(化名)在新疆当完兵后,直接从当地带回了一个媳妇,这些年夫妻俩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不仅传为当地的一段佳话,更成为不少村里未婚小伙的楷模。加之和芳子有着同样想法的未婚农村女性不在少数,现实的窘境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对村庄失去了信心,他们争相外出打工,除赚钱改善生活条件外,多认识点人,增加找到对象的几率也成为了主要目的。然而,现实是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男青年们只能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接触女性,尽管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也曾让这些小伙子们有机会在虚拟世界中实践爱情兵法,但那毕竟是镜花水月。“村里男的找不上媳妇,除了女性打工不回来外,还有就是男性出去打工的地方女性也少,比如建筑行业基本就没有女的。”赵四村村支书李延告诉记者,文化程度高的,打工的工种相对好一些,还能接触到一些女性,但初中刚毕业又没啥技能的就只能干体力活,女的觉得这个人干体力活,一个月拿不了几个钱还累得不行,更不愿意接触了。剖析:高额彩礼让娶妻梦化为泡影打工寻不到媳妇时,“回村里,农村人还是要守本份”也会成为长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既然找不上川区的,不如回村里找个山里的姑娘,可这看似美好的娶妻生子梦又因高额的彩礼化为泡影。在女儿嫁人、儿子外出打工后,孙卫财的生活基本上是种地喂羊,在有闲暇要么看看电视要么坐在屋里发呆,同村关系好的亲友多次提醒他再续一房,可一想到儿子也步入了适婚年龄,加上近些年水涨船高的彩礼钱,他眼里泛起的光便又熄灭了。由于搞蔬菜养殖较早,孙家河村算是镇里收入不错的村了,村里人均年收入基本能达到多元,比三营镇的平均数还高出几百元,就拿孙卫财来说,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万儿八千。以前结婚,只要村里有像样的房子,各式家具电器配齐,再掏上三五万元彩礼即可,可如今很多人观念变了,不管在哪打工,首先要在城里有房子,而彩礼也升至十多万元。杨东宏掰着手指算到,按三营镇每平方米元左右的房价来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得近20万元,但很多女性已不满足在镇上居住,要到固原市买房,每平方米元的均价,买个八九十平方米的,再加上彩礼、金银首饰、筹办婚宴和谢媒钱等,娶个媳妇动辄就得五六十万元,而且山里的女方为给自家儿子娶上媳妇,在嫁女儿时要的彩礼更高,“有些人家是一辈子攒下的钱都不够给儿子讨个媳妇的!”曾做过彩礼调查的张万静深有感触,宁夏彩礼问题最严重的要属西海固地区,女方少则要10万元,多则20万元,而且越是偏远地区彩礼越高,甚至有要30多万元的。“那些地方生女孩的几乎没有什么家庭或经济负担,而生男孩的家庭一般负担都很重。”娶不起黄花大闺女,村里也有找寡妇的,女方恢复单身的原因多是由于男方意外事故或生病死亡的。过去老辈说法讨这样的女子不吉利,但现在就算是娶寡妇都要花十多万,而且对方嫁过来还有诸多条件,家里娃娃太小的不嫁,家有久病或瘫痪在床老人的不嫁,要和公公婆婆吃住在一起的不嫁。“感觉现在谈婚论嫁就跟谈生意一样。”杨东宏说。赵四村村支书李延告诉记者,在他们村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家有两个儿子且年龄相差不大的,父母多年种田打工辛辛苦苦攒下了十来万元,日子刚宽裕点,老大到了成家的年龄,为娶媳妇家里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从外面借了十几万元的债,日子又过得紧巴巴,省吃俭用,债还没还完,老二又到了结婚的年龄,又要借钱娶媳妇。“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家有女孩的比家有男孩的吃香多了,特别是那种纯女户,逢年过节家里热闹得很。”李延记得自己年轻时找媒人说亲,如果谁家兄弟多,就代表着壮劳力多,家境殷实,在村里更有话语权;而如今,兄弟越多就意味着家里要出的彩礼越多,家庭负担越重,这样家庭想讨房媳妇更是难上加难。张万静说,要想改变高额彩礼的现状,就要女性改变观念,不能以彩礼多少衡量嫁得好不好,重要的还是人本身,但这种婚俗风气的倡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探访:剩男危机,不只是穷的问题在乡间窄小的土路上颠簸数里后,我们来到了与孙卫财同村的孙海涛(化名)家。一张摆有父亲遗像的桌子、两把刻满岁月痕迹的椅子、一铺土炕、支在房间中央的火炉和一台老电视构成孙海涛家全部陈设。
初次见面,这名80后男子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与女性交谈。
孙海涛父亲早逝,家里除了母亲,还有一个弟弟。为减轻家庭负担,孙海涛二十来岁时常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后来母亲年龄大了,他放心不下,就干脆留在家里照顾。经人介绍,孙海涛曾结过婚,但刚一年便离了。婚事过于短暂,他的膝下并无子嗣。留在农村后,孙海涛对婚姻已不抱希望,用他的话来说,既然结过一次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不想再结第二次了,“说实话,我对女性挺失望的,不愿再找,觉得一个人过挺好,家里有女人反而麻烦。”像孙海涛这样离了再难找上,或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后干脆自我放弃的在农村并非少数。赵四村中的赵上进(化名)今年已五十出头,年轻时也谈过一个对象,但那次恋爱失败后便一直没有再找。起初,家里还经常催促,甚至逢人便说让给儿子找个媳妇,但随着年龄渐大,家人一看没了希望,刚巧其弟弟也成家并生下儿子,算是给赵家留了后,家里便再未提过此事。除了高额彩礼等原因,还有个别男性是由于性格内向,在青少年时没怎么与女性接触过,到了适婚年龄,更不知如何与女性交往,所以一直单着。杨东宏说:“有些跟我年龄相仿的同村或邻村人,年轻时性格也比较开朗活跃,但因为一直没找上媳妇,慢慢就变得越来越自卑,话也少了,整天愁眉苦脸的,不愿与人交往。就拿村里农闲时举行的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来说,都是有家的男性爱参与,而光棍,你硬拉他都不来。”孙海涛守着这处院落生活。对策:要转变观念,还要精准扶贫“这种情况在西海固地区比较普遍,农村留不住女子是个大问题。”三营镇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大量适婚男性找对象的问题,原州区团委曾组织过两次相亲会,但总感觉隔靴搔痒,解决不了问题。孙家河村的“光棍”现象约有10年了,杨东宏回忆,这期间村委会曾多次想过联合邻村举办相亲会,但前些年由于村里人观念上的问题,觉得这是丢脸的事,一提相亲会压根没人愿意来。这几年,虽然村民们的观念问题解决了,但人又组织不起来了,主要还是村里鲜有适婚女性,“办相亲会,没有女的来,这亲咋相?现在你能在村里看见的女性,大多都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
如今,在看过一些关于“光棍村”发展经济变小康村的报道后,杨东宏开始将解决村里光棍们的希望更多的寄托于国家加大扶贫力度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是能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女性看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都一样,那我想情况肯定会有所好转,就拿我们村来说,现在家家用的都是旱厕,要是能像城里人那样用上抽水马桶,估计很多姑娘也会考虑在家居住吧。”对此,张万静也有着相似看法,首先“光棍”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做到精准扶贫。政府可以给农村青壮年劳力补贴学技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学会技能。如果真的是智力上有障碍或身体上有残疾的,政府可以托底,但只要是健全人,不能只是给予单纯物质上的帮助,还要给予精神和智力上的帮扶。扶贫,不光要“输血”,还要让村民们学会“更新造血”。这些人有技能了、有钱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单身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小编只希望,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放弃,希望不是没有,只是需要努力和改变!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北京哪个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