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1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俄罗斯《消息报》与中国《经济日报》特刊发表署名文章《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回顾中俄建交70年来走过的历程,从两国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方面总结双边关系取得的重要成果。全文如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前,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7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政治互信牢不可破。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俄关系时曾指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和呵护双方建立起来的宝贵互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俄之间除了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关系外,不应有别的选项。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开创性地提出,中俄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多年来,两国始终恪守四个相互坚定支持的重要共识,即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努力,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发展振兴,坚定支持对方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两国政治互信不断积累,并达到全新高度。正是在这种牢不可破的政治互信基础上,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务实合作造福人民。中俄毗邻而居,合作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双方始终本着“开拓创新、互利共赢”的精神开展务实合作。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亿美元,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双方在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大项目合作驶入快车道,两国首座跨境铁路桥、公路桥和天然气管道即将竣工。双方还不断挖掘在数字经济、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合作的内生动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互利合作新格局,实现更紧密的利益融合,让两国人民共享合作成果。人文交流拉近距离。中俄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文交流基础深厚。近年来,双方相继成功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国家级主题年活动,以及“文化节”、“艺术节”、“电影周”等大型活动,建立了多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双方友好的社会基础日益坚实。无论是在莫斯科、北京,还是在俄边疆和中国内陆省份,随处可见两国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盛况。年,双方赴对方国家旅游人数加起来突破了万人次,双方赴对方国家留学生总人数正向10万人的目标迈进。战略协作担当有为。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在朝鲜半岛局势、叙利亚、伊朗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政治协商进程,反对双重标准、反对诉诸武力,为维护地区和平和国际战略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际贸易中,中俄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坚持认为合作共赢才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坚定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合力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0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今年6月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中俄关系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大发展阶段。中国驻俄使馆将与俄方朋友一道,全力落实好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达成的各项重要共识,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将双方政治优势转化为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ls/178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