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锡璋悦读茶坊荐读林语堂一壶一人

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饮茶人口数不胜数。品茶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茶习惯,饮茶经验。你想知道名家是怎样品茶的么?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著名学者林语堂的饮茶世界。

一、“三泡”说

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据说,林语堂关于茶还有这样的评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二、茶与酒相近又不同

林语堂认为,茶与酒的功能有极相近之处,而又有所不同:“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茶是世间纯洁的象征,是聪慧人的饮料,风雅隐士的珍品。“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三、十条饮茶经验

林语堂熟读《茶录》、《茶疏》和《煮泉小品》,对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等一系列工序都了然于心。在谈到茶的贮藏和烹饮时,他说:

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一切有强味的物事,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

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如若发霉,则须在文火上微烤,一面用扇子轻轻挥扇,以免茶叶变黄或变黑。

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

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

第五,茶的正色是青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其他物以调和其苦味。

第六,好茶必有苦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

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

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

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一概屏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茌茌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

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

由此可见,林语堂精研茶文化,是一位“茶博士”。他在《生活的艺术》里说,每天清晨坐在明窗净几前,一面抽烟,一面饮茶,微风拂面,鼻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乐趣。他每天非喝茶不可,不喝茶就写不出文章。有时茶烧得不沸,他喝了一口,就不满意地说:“呀!洗碗水,不冷不热,怎么可以拿来喝呢?”

关于林语堂的饮茶经验,就是以上介绍的这样。大家不妨学习一下名家的饮茶经验,像他们一样品出茶的真味,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延伸阅读:

苏东坡的一盏茶,拿得起也放得下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多数的人是受惠于茶,是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反过来照亮了茶、提升了茶,茶应该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升华之功。苏东坡就是后者,而且是后者中的代表。

苏东坡写过关于茶的很多美妙隽永的诗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多么清爽悦目的色彩和细致鲜活的食欲美;“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乳生玑珠”、“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可见他对好茶的重视,对水质、火候的讲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不是茶道中人,无法捕捉到如此稍纵即逝的变化,做出如此传神的刻画;“何需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认为茶可祛病强身,还可以洗瘴气,对茶的认识非常深入;至于“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这一句,在我看来,这就是关于“茶“最本质最哲学的理解和最生动最精炼的概括了。当然关于苏东坡和茶的有关趣事也非常的多。像东坡梦泉——他梦见和诗僧参寥子饮茶作诗,九年后两人相见,发生了和梦中完全相同的一幕:参寥子用新凿得的泉水、钻新火、烹新茶来招待他。以诗索泉——在杭州任通判时,故人赠他新茶,为了烹制出合心意的茶汤,他写诗向当时在无锡为官的友人求赠惠山泉水“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更因为他和茶相通的仁爱胸怀和清洁精神。他同情茶农,抨击官僚们昔贡荔枝、今贡新茶,残民邀宠的可耻行为,更嘲讽以茶钻营权门、讨好媚上的小人行径——"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东坡一生足迹遍及各地,虽然是连遭贬谪,但是他强大的心灵力量使他超越现实泥潭,乐观阔达的性格使他随遇而安,不但对各地风物见多识广,同时也得以“尝尽溪茶与山茗”,加上朋友们知道它爱茶至深,也纷纷赠茶给他或以好茶留待东坡,彼此切磋茶道,更使苏东坡深得茶中三昧,领略了茶中最高境界。即使是伟大的人,可以战胜人生际遇,甚至可以战胜自己,但无法战胜时间。晚年的东坡,对茶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轻时饮食非诚讲究,对茶更是精益求精——“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笕封勿浪出,汤老客未佳”,到了久经风波、看淡生死之时,这些风雅的习惯、细致的讲究都被一种大的境界取代了,那就是不执著、不固执、不拘泥,一切听其自然。一盏茶,他痴迷时没人说得过他,等到他放下时,一转身就是如此开阔通透的境界。苏东坡到底是苏东坡!文:杯小茶

延伸链接:

励志歌词四首:

《记者生涯》

昨宿青纱帐

今写甘蔗林

风雨飘摇无定

抛却情与亲

笑看秋声落叶

独自雨黄昏

文章千古事

篇篇带月痕

求真理、写历史、扫乌云

直言纳谏

金刚不钩自销魂

愿做清道夫子

日日弹剑当歌

何惜此身心

回首当无愧

铁笔镌青春

该词系中国青年报记者王伟群所作,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民国时代新闻记者歌

从清晨,到深宵,

努力工作,天将宵,

舆论的权威,要大众支持,

神圣的职业,我们自己珍好。

让无耻的家伙,去卖身投靠;

万万千千的读者,需要精神的面包。

今朝今夜,今夜今朝;

要闻、电讯,严重的消息太多了。

且莫骄矜帝王之冕,

我们举起“集纳”的旗手,

准备三千毛瑟,有笔也如刀。

深圳读书月主题词

甲骨文字开天地

竹简百家写春秋

长空雁过天有字

万里山河眼底收

书是一辈子的朋友

天下故事写在心头

书里藏着万年交

隔着年代也握手

太阳不老天不老

万卷长流水长流

人生风景何处寻

云在青天书在手

在路上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歌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跋涉者的足迹

年,在跨入而立之年之际,这本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为30岁的人生献了一份生日礼物。

作者荣登年第12期山西省政府《品牌》月刊封面人物,该刊同时还刊登了著名青年传记作家张树诚先生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铁肩”记者韩锡璋》。

年5月,陕西《时代人物》杂志对作者的报道。

年9月,云南省思茅撤区,新的普洱市成立。应云南省政府之邀,参加全国媒体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

年,在第8个中国记者节,被评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作者以《羞言抱负执着事业》为题,用近万字的篇幅自述了这几年在新闻园地的风雨途程和取得的成绩。

年5月21日,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诗文社在太原揭牌。图为作者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合影。

年6月28日在太原法院文化建设信息调研暨新闻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年7月6日,全省晚报都市报行业报迎接十八大主题宣传总编辑座谈会在山西青年报社召开。时任山西市场导报副总编的作者在会上发言——原载年7月7日山西青年报。

年9月5日,在山西日报举办的新闻文化沙龙上,作者应邀向上级领导、业界大腕介绍交流了自己的从业经验。

年9月29日——10月1日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作者作为名参会者中的8名代表作了发言。

年5月23-25日,在武汉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图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先生(左)与作者在一起。

年10月7日,韬园诗社建社93周年暨复社1周年“琴瑟年华”庆典专场上,作者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作家、诗人张德恒先生在一起。

年10月11日-14日,参加全国百家社长总编走进广东中山采风活动暨党建工作会议。

倘有给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刊、太原法院文化周刊赐稿者可发这两个邮箱。如有特殊强调事宜,敬请附于稿后。

小张编辑

E-mail:

qq.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ls/1781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