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回银川,竟然在解放西街、原红旗剧院对面,看到了“西园浴池”的店牌。还是老地方,还是老名字。那一刻,我张大了嘴,这么多年,西园浴池竟然还静默地存在着?
解放西街号,一个极好的门牌号,一个极简朴的大众浴池。浴池位于一排营业房的拐角,店牌门头是最简单的大红色,上面排列着四个印刷体的店名大字。描述的业务也直观:洗浴桑拿、推拿修脚。一切都很简单,简单地被路旁茂密的伸出的树枝遮掩着,人们拾步而过,轻易地就忽略了。
我迅速举起了相机,变换了不同角度来拍,生怕在瞬间,这个留在许多人记忆中的“西园浴池”没来得及捕捉,就消失了。
宁夏最早的浴池应该是新华街的“东风浴池”,那时我小到只记得母亲带了我,每次都要在大厅里面等很久,我被安顿在细长的板凳上坐着不许乱动。每一次都是坐得屁股生疼,才能等到前面出来的一批一批头发湿漉漉的女人们归还了拖拉板,我们才可以交了钱,取了柜门的钥匙和递过来的拖拉板进去。
拖拉板,实际是拖鞋,如同日本人的木屐,用两条帆布带子固定在厚厚的木板做成的鞋底上,踩在积水的地上,嘎达嘎达作响。
后来就有了西园浴池。
有了西园浴池,我已经长大了,因为这时再去洗澡,是可以约了同学一起去的。洗澡常是在周六下午放学之后(还没有大周末的时候)。等到下课,背着书包还有洗浴的东西,踏着夕阳的余晖,赶到西园浴池。实际每周的这一天,已经成为规律性的放松,不是因为洗去了多少疲倦,而是因为洗澡,便有理由晚一些回家了。
对于天天忙于功课的我们,除了不时评价一下女老师的时髦与土气之外,似乎并不能见到多少摩登潮女。于是,每到周六下午来浴池洗澡,可以借机坐在长椅上排队的时候,目光溜溜地扫过那些一头大波浪、穿着高跟鞋、被父母痛批的“不三不四”的女人,也是别样的兴奋。常常与相约的同学窃窃私语、评头论足,嘴里啧啧称赞,有时还羡慕不已。
人们从分工作、分房子,到找工作、买房子,生活在变化中前行。住房面积从最初十几平米,到现在的几百平米,户型中如果没有两卫,似乎都不够中产。“洗浴”二字也还沿用,但是人们除了每天在家里冲凉之外,进出公众浴池,已经不再是单纯冲澡去垢了。于是洗浴中心变得富丽堂皇,服务生呼前送后。洗澡的方式也变化多样,干蒸湿蒸、大池小池,洗澡可以站着、坐着、躺着、睡着,甚至后来洗浴成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了。
几十年岁月走过,银川各色洗浴中心起起落落。看到“西园浴池”的那一刻,我心里默问:真的还有客源吗?
回到北京,我翻出照片,按照店牌上的电话,给西园浴池拨通了电话。
接电话的是个女服务员。第一句话我问:你们还开着啊?对方“啊”了一声,不知如何对答。等我说明自己作为一个老银川人,对西园浴池的恋旧情结,只为了解一些近况的时候,女服务员回答温柔起来,她说:我们浴池是从门面楼梯后面拐进来的,这里现在20元一位,只有男浴了,开了30多年,老板还有其他生意在做,这个浴池也不是很挣钱,老板就是为了照顾一些老顾客所以一直开着……
我没有追问太多,我知道自己无法准确地描述老板是以怎样的心态让这个西园浴池坚持经营了这么多年。我心存温暖,希望他单纯地为了让那些念旧的人,在岁月变老的时候,还有一些痕迹,相伴前行。(张立杰)
来源:新消息报
责编:李 涛编辑:张剑平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白殿风早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