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中国SbbS增长驶入快车道

刘云涛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387123.html

阿尔法公社

重度帮助创业者的天使投资基金

━━━━━━

阿尔法公社说:相比年,00年的年营收过亿SaaS公司从屈指可数,变成了4个人的手指也数不完。从01年起算的下一个五年,中国SaaS将进入爬升期,最后达到成熟期。在此期间,SaaS创业有哪些机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避开哪些坑?欢迎参考。一年前总结年的时候,业内朋友都说当年营收过亿的SaaS公司屈指可数。00年过完,我们突然发现4个人的手指头也数不过来了。在这巨变的一年中,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本文章节中国经济:未来30年仍将保持高增长进行式:国内数字化基础的巨变行业SaaS的三重机会通用工具SaaS的未来更值得期待经典软件公司转型SaaS需要克服的难题资本:二级市场牵引一级市场不同阶段的关键选择:避坑与跃进对中国SaaS生态第二个五年的建议总结一、中国经济:未来30年仍将保持高增长谈SaaS这么大的领域话题,我们先看看更大的宏观经济环境。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在01年增长8%,这并不比年的6%更好,因为00年的GDP增速只有%(IMF预测值)。正常两年6%的累计增加比例为1.36%,而1.0*1.08-1=10.16%.但这也将比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要快很多。大家会疑惑,说好的“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后发优势减弱”......这些为什么没有在过去10年发生、也不会在未来10年发生?月初我在中欧商学院听了朱天教授的三天“中国经济”课,终于找到了答案。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三个因素首先,我们区分一下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长期增长是增加生产能力的问题,短期增长是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问题。平常媒体上讲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只能影响GDP的短期增长率。如果增加消费就能带来长期增长,那大家一直玩命借钱、花钱就行了,那还努力工作干什么?其实,消费增长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直接抛结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这些:

投资

教育

技术进步

只有生产力上去了,才有长期增长。而生产力的增加与投资关系很大。年至年的4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8%,远超欧美的1.7%,也远超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4%)。其中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投资占GDP总额的比例——中国为4%,印度34%,美国只有1%(~年数据)。那大家又问,别的国家就不会加大投资吗?答案是不行,在GDP的平衡式里,“净出口(即贸易顺差)=储蓄-投资”。中国是因为储蓄率高,投资才能占GPD的4%;如果像希腊这样低储蓄、中等投资规模,都会累计产生巨额贸易逆差、巨额财政赤字,更不能指望做高投资了。小结一下,这个逻辑是这样:“高经济增长”来自“高投资”,“高投资”来自“高储蓄率”,而“高储蓄率”来自哪里?只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部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包括新加坡、韩国,都有高储蓄率。再看“教育”这一项,儒家文化带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孩子们投入时间的性价较低)。从近几年专利数量、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排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名,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00年9月)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同样很优秀。这个也符合常理,在1年义务教育中打好基础的孩子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后也会继续努力找到自己的价值(只是孩子们的童年没有西方孩子那么开心)。第三点“技术进步”这一项中国仍有很大空间,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中国文化在前两项上(高储蓄率带来高投资、家长重视教育)拥有巨大优势。看上去,这个优势还将保持多年。按此推论,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仍然会保持平均6%的高速增长。当然,国家的经济治理能力也需同时升级,否则内部分配效率也会制约发展速度。这里“投资决定发展速度和生产力”的逻辑,同样适用SaaS领域。与美国相比,在年之前的0年是中国软件行业缺失的0年。起步晚、产品弱、中高端市场被ORACLE、SAP、微软占领,没有形成多少产品、技术、人才和资本上的积累。年“SaaS元年”以来,几百亿砸下来,终于看到一些起色。我们需要的是“高投入—优秀产品—激发高需求—营收高增长—继续高投入“的循环。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企业软件”支出占GDP的比例还达不到全球平均水平(根据Gartner、国家统计局年数据)。但软件占比低,是软件生产力不足,而非无需求。说白了,没有优秀的产品,就没有高需求。我套用朱教授的话:SaaS领域的短期增长是如何做好营销的问题,但长期增长仍然是加大投入、增加产品力的问题。二、数字化基础的巨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会为SaaS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在00年,我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中国数字化的基础正在巨变。1.中美数字化基础的差距过去10年来,硅谷的MarketingCloud发展迅速,涌现出不少成功的SaaS产品。我自己的体感是,西方世界有良好的数字化基础:一个是电子邮件,一个是LinkedIn等详细数据提供者。据说美国的营销电子邮件打开率有30%,而中国估计连1‰都不到吧。至少我的大部分广告邮件都被QQ邮箱拦截了,漏网之鱼我也不会细看,更不曾点击邮件中的跳转链接。而LinkedIn在西方更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我在一家法资公司工作过5年,后来很惊讶的发现公司所有同事都在LinkedIn上有自己简历,包括我的老板。对比一下,智联招聘上的高端简历经常还不敢留全名,很多都是“张先生”、“李先生”之类的。这源于LinkedIn的定位不是求职网站,而是职场社交。部分当年的老同事已经回到法国,但现在还会在LinkedIn上给我发消息聊天。这个信息源太牛了,是极好的数字化基础。而中国职场人信息和企业信息则非常分散。虽然有查企业工商信息的地方,但大家都知道工商数据有多不及时,连办公地址都和实际情况不吻合.......正在发生的变化首先,00年绵延不断的疫情对这一切有个突然的冲击。疫情期间,线下行为被迫搬到线上。4月份之后,国内的疫情仍然会影响出行,我刚看了一下,今年我取消的机票有整整十张;所以线上的习惯仍然被保留——开个人的线下会,线上有几百人看直播。而线上天生就是数字化的。以往现场开会,很难知道——谁来听了多久?选择听了哪些演讲者的内容?听完是否点击链接打开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fz/1785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