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邻居原河曲县委书记任志华

  天地之间有正气――原河曲县委书记访任志华

  任志华,一个有血性的男儿,当他从山西省原平市石地坪村走出来之后,他就把那颗激烈跳动的心交给了人民;

  任志华,一个有抱负的男儿,当他从范亭中学走出来之后,他就把毕生的精力,满腹的才华交给了国家交给了党;

  今天,当我面对这位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时,他已经与病魔搏斗多年,昔日谈笑风生的表情,妙语连篇的语言,再也不复存在了。我的思路、我的定位、久久在历史的远程线上徘徊,而眼前的任志华竟如同别人。

  学海无涯

  任志华自幼家贫,年幼时父亲就撒手人寰,他的童年是在日本鬼子扫荡的枪声中艰难地度过的。年幼懂事的他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不满十岁就手执羊鞭当了一个小小的放羊汉,直到十二岁才有机会走进学校的门槛。

  从没有机会接触书本的任志华刚坐在教室,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0.5”,问这是什么?任志华窘迫地站起来,竟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当然不是他的错,但倔强的任志华却在那个时刻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刻苦读书为穷人的孩子争一口气!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任志华开始发奋苦读,把所有精力全部用在了学习上。他上课专心致志,下课认真钻研,遇到问题不耻下问,渐渐地,老师的讲解他能听懂了,同学们看待他的眼光也从不屑一顾变得和善多了。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未考试中,任志华从开学时的最后一名飞跃为全年级的第二名。在学习上最勤奋的任志华,在生活上却是最清贫的。在初三的那一年里,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年代里,这可是凤毛麟角的事情!

  一九五三年,任志华考入范亭中学,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从此永远地与这所有着光荣传统的三晋名校紧紧联系在一起。范中生活在他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热爱学习、专心致志,团结同学,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追求进步,深得老师的喜爱、同学们的尊敬,高二时被全校师生一致推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高考前夕,任志华被选中参加了山西省射击队。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去太原整整训练了一年时间,获得省一级射击运动员和二级射击裁判员的资格。临近高考前几天,他才匆匆赶回来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前夕,老校长程友三对他的鼓励与教诲,任志华永世不忘:“做人要真,待人要诚,做事要善始善终。”

  大学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在山西大学读书的日子里,任志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随工作队下农村搞“四清”的一年时间,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中国农村的现状。这是他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走向社会

  一九六四年,经历了五年大学生活的任志华被《山西日报》社选中,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报社工作。同时分配到报社工作的还有十余名大学生,这也是《山西日报》首次成批接收的大学毕业生,报社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组织全体员工集体欢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任志华,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但学校所学的知识,毕竟与工作实践中所需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面对由此产生的困难,任志华没有气馁。他就像当年刚捧起书本一样,把报社当成了学校,向编辑学,向记者学,向摄影师学,向排字工人学。短短两年的光景,任志华基本上适应了报社的工作,学会了写短评、写通讯,学会了画版、照相……领导与同事们欣喜地发现这个说着原平话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不由得赞叹道:“还是大学生进步快啊!”

  一九六六年六月,组织上调任志华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在省委的四年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时期。在海洋般的旗帜下,在浪潮般的口号中,任志华面对“受不完的蒙蔽请不完的罪,写不完的检查流不完的泪”,陷入了迷惘。。他为祖国的前途担心,为党的事业忧虑,他甚至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他想弃政从医,跟随中医大师师怀堂学习针灸;他想离政搞创作,认真读完了《鲁迅全集》;他还想回农村插队,给组织上写过数份申请……

  一九七零年八月,政治风云突变,全省掀起了下放干部的高潮,任志华因此被下放到忻县地区,分配在地区革委会当秘书,承担了大量的文字性的工作,先后服务了四任主要领导。也许是因为他的勤奋与谨慎,一九七四年七月,地区核心领导小组任命任志华为宣传办公室主任(当时不设宣传部),任志华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漫漫仕途

  一九七六年,震惊中外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任志华被任命为中共代县县委副书记,那年他刚满四十岁。任志华在代县当了七年县委副书记,县委的工作他几乎前前后后都分管过。他到农村蹲过点,推广过包产到户的先进经验;他进工厂搞过改革,对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分管过教育文化,要过资金跑过项目,并且有预见性地提出要充分重视对代县老城的保护。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任志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为其甄别平反。他出色的工作,受到上级领导与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直到现在好多受益人说起任志华依然会饱含热泪。

  一九八三年,由于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机遇,任志华被举荐为中共河曲县委书记。是年十月,任志华拖儿带女赴河曲上任,开始了他人生历程中最壮丽多彩的篇章。

  河曲,既是“鸡鸣三省”之地,又是“二人台”发源之地。但是,优美的传说和悠扬的歌声并不能掩盖这里的贫困: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河曲县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百分之九十八的地形是山地,五百米以上的沟壑有六千八百五十多条,雨季一到,洪涛滚滚,全县地表的活土每年要给黄河输送一厘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县粮食亩产不过百斤,人均收入不达百元,老百姓长期过着吃粮靠供应,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苦生活,一首“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走西口》,河曲人无奈地唱了一百多年。

  面对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是消极退缩还是积极进取?这是对任志华的一次严峻考验。倔强耿直的任志华没有消沉,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带领全县十二万人民群众又干了整整七个年头!他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的两面旗帜奋力开拓勇于创新,团结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深入基层、访贫问计、调查研究,全县二十一个乡镇三百四十个村庄到处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河曲为什么长期贫困?任志华找出了答案:原因主要是“两流”,即水土流失和人才流失。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任志华同志提出了“长抓林、短抓牧,当年狠抓种养副,每年造地栽果树,争取十年户户富”的十年总体规划和“河曲要想富,林草迈大步,办学挖煤栽果树”的综合治理方针。

  这个十年规划和综合治理方针,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远期效益、中期效益、近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程效益、生物效益、耕作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任志华的领导下,河曲县委一班人依靠群众,相信科学,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把家庭承包土地作为一个经济单元,把户包治理小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单元,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开创了治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新形式。昔日的荒山披绿装,水土保持创奇迹,国家水利部在河曲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河曲治理小流域的先进经验。一九八八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一亿斤大关,人均粮食过千斤,农村人均收入三百八十四元,是任志华到任时的六倍半!河曲人几百年来的梦想转瞬间变为现实,这是十年九不收的河曲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发展大变化!

  七年过去了,河曲荒山披了绿,企业冒了烟,城镇变了样,千余名莘莘学子从这里迈进了大学的殿堂。晚上站在陕西内蒙往这边看,河曲城一片灯火辉煌,“晋西北明珠”的称谓从此取代了“十年九不收”的传说。而由此产生的巨大变化也悄悄地发生在每一个河曲人的心灵深处,由此产生的深刻影响直到现在仍然还在继续着……

  名岂文章著

  一九八八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由新华通讯社记者采写的新闻,题目是“县委书记任志华,编戏育人传佳话”。这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个身置工作第一线的主帅人物,居然能忙里偷闲编出戏来,而且还成为多产剧作家,实属少见。人们带着多方面的问题,读了任志华的几个剧本,又在河曲看了他编的“二人台”小戏。兴奋、赞叹、感动、深思后,人们找到了答案:县委书记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老百姓高兴的、赞成的、拥护的事情就是地地道道的正业。

  地处黄土高原的河曲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发源地。一踏入河曲县境,从城镇到乡村,几乎都能听“二人台”那高亢悠扬的歌声。旧社会的黑暗,灾荒年的苦难,新中国的热忱,新时代的辉煌,亲情、友情、爱情、乡土风情,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全部融汇于“二人台”之中。了解和研究“二人台”是认识河曲县,熟悉河曲人最普遍、最直接的信息通道。“二人台”是河曲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结晶,是黄河岸边璀璨的明珠。艺术源于生活,兴趣从实践中萌发。任志华生活在这个民歌的海洋中,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他渐渐地喜欢上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他从浓浓的乡土气息中汲取营养,他用民歌这个舞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向贫困宣战!让千千万万的河曲人民自觉地走上改革开放的大舞台。

  任志华作为领导干部,对社会对生活有着特殊的感受和认识。作为作家,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原始艺术积聚”。所以他的创作总是着眼于历史的纵横交错,从寻常的凡人琐事落笔,提出或回答人们所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专业户重点户,他们是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领头雁。但是,由于技术、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人的生产规模一直在低档次小规模的圈子里徘徊。为了使他们能尽快地走上规模经营的路子,任志华编写了二人台戏《蜜果缘》。银行要鼓励人们多存款,就请任志华给他们编写了二人台剧本《攒钱》;公安部门要宣传他们警民共建的事迹,任志华就编写了二人台剧本《警民情》,土地部门要依法管理土地,任志华就不辞劳苦创作了二人台剧本《胡圪捣》。他的电视剧作中有个“三部曲”,生活原型就是河曲县的三面旗帜。《黄与黑》取材于全国劳动模范、纸房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富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事迹;《黄与红》取材于原河曲县老干局局长王义升热心服务老干部的不平凡事迹;《黄与绿》以河曲的老劳动模范苗二满红、王海元,以及新时期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苗混瞒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河曲人民几十年来治山治水奋斗不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三集电视剧《远虑》是任志华的代表作,写的是农村计划生育协会的故事,表现的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使人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该片得到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大力资助。在中央电视台两次播放,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一九九一年他从河曲离任后寓居忻州整整一年半,这期间,地委安排他撰写拍摄了四集电视政论片《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首次站在一个较高的理论层面,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任志华善于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选择加工提炼日常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民间歌谣,形成了自己创作中的语言风格。在他的剧作中,质朴的陈述、生动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道白对话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些语言质朴而不失之简陋,生动而不流于艳色,诙谐而不落于俗套,充分展示了作为作家的任志华“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语言功力。

  任志华是一个工于谋事拙于谋人的硬汉子,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就在任志华受到群众拥护、组织信任,被提拔为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时候,他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跌到了人间的最底层。后来,他获得了自由,人们也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惊讶、愤怒、感叹之后,纷纷呼吁谏言。而此时的任志华好像早已超然物外,把满肚子的话压在心底。

  任志华是一条硬汉子,他当官不骄傲,为民不自卑,挫折和磨难永远也不会让他低下头。他坚信,天地之间总是有那么一种浩然正气在支撑着他、鼓励着他勇敢地生活下去。

年6月18日于忻州

文章归原作者所有,转账来源:河曲乡亲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fz/1781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