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诗宋词——尽管不限于唐宋诗词——常常遭遇一个奇妙的经验: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屡屡玩“穿越”,在诗文中进入他们不可能真的进入的时空。这反映了历史中国对他们的文化塑造,也寄托了他们个人对于这一文化传统和历史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确实是历史中国社会的一个“阶级”或另一层“社会”。
举一些例子,唐人的诗词,尤其是边塞诗词,常常会把时间背景转换为秦汉:
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匈奴草黄马正肥……汉家大将西出师……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岑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李昂)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
愿将班固笔,书颂勒燕然。(杨夔)
尽管主要是边塞诗,却也不尽是。时空的穿越显然也不是因为避讳或是其他禁忌。请看: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李白)
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
两宋诗词中,除了不时仍有时间穿越外——如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更典型的是这些作者从不把自己当外人,具有倔强的历史/文化中国空间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强大,两宋的疆域相当有限,但两宋政治文化精英的诗文常常饱含深情地提及那些在数百年间从不曾为两宋实际控制但已具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北部和西部某些地区。例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北宋·王安石)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北宋·王令)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北宋·胡世将)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南宋·岳飞)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使天山健儿唱。
我欲登城望大荒,勇于为国平河湟。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自怜到老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南宋·陆游)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正目断关河路绝……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南宋·辛弃疾)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南宋·叶梦得)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南宋·张孝祥)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谈笑里,定齐鲁。(南宋·刘克庄)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檀无际。(南宋·陈亮)
这当然反映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但爱国主义情怀不是自发的,也无法生物性遗传。而人的忘性很大,对于不识字也没有必要识字的普通人,即便有口耳相传,最多两三代,大约五十到六十年,祖辈的故事就会从他们的记忆中褪色至完全消失。即便亡国之君也完全可能“乐不思蜀”,乃至需要诸如“卧薪尝胆”之类的刺痛来提醒。但有了文字,熟知历史和诗文,同样是亡国之君,却有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限哀伤和悲痛。因此,“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感人至深,但很大程度上,更多会是陆游的移情想象。
特别是宋人诗词中常提及的那些地方,诸如燕然、昆仑、天山、轮台、交河、凉州、居延塞、贺兰山等地,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就已先后被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政权控制,经五代十国,到北宋建立时已有二百年了,到范仲淹、王令时已近三百年,到南宋陆游、辛弃疾时则有四百五十年了!但这些政治文化精英仍耿耿于怀,念念不忘!鉴于美国独立至今还不到二百五十年,这就几乎相当于,英国的政治文化精英至今念念不忘美国和加拿大,还将耿耿于怀华盛顿和杰斐逊二百年。这太不可思议了!
宋代政治文化精英的这种顽固的“穿越”情结,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在汉唐时期,上述这些地方均为中原王朝控制;有些地方如长安、河洛、河湟、太行、齐鲁、幽燕甚或辽阳,自战国之后一直是中原王朝稳固控制的地方。秦汉以来的英雄豪杰在这些土地上书写的辉煌和雄奇,通过瑰丽的历史和诗文,已渗入两宋政治文化精英苍凉的情感想象中。想想那“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阔和汹涌!在历史中国的这些政治文化精英的心中,这个历史构成的文化中国从来就是统一的,也注定超越当时的中国南北政权对峙的政治现实。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这个“远”不只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由此,也更可能理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道理。
(作者苏力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延伸链接:
励志歌词四首:
《记者生涯》
昨宿青纱帐
今写甘蔗林
风雨飘摇无定
抛却情与亲
笑看秋声落叶
独自雨黄昏
文章千古事
篇篇带月痕
求真理、写历史、扫乌云
直言纳谏
金刚不钩自销魂
愿做清道夫子
日日弹剑当歌
何惜此身心
回首当无愧
铁笔镌青春
该词系中国青年报记者王伟群所作,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民国时代新闻记者歌
从清晨,到深宵,
努力工作,天将宵,
舆论的权威,要大众支持,
神圣的职业,我们自己珍好。
让无耻的家伙,去卖身投靠;
万万千千的读者,需要精神的面包。
今朝今夜,今夜今朝;
要闻、电讯,严重的消息太多了。
且莫骄矜帝王之冕,
我们举起“集纳”的旗手,
准备三千毛瑟,有笔也如刀。
深圳读书月主题词
甲骨文字开天地
竹简百家写春秋
长空雁过天有字
万里山河眼底收
书是一辈子的朋友
天下故事写在心头
书里藏着万年交
隔着年代也握手
太阳不老天不老
万卷长流水长流
人生风景何处寻
云在青天书在手
在路上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歌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跋涉者的足迹
年,在跨入而立之年之际,这本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为30岁的人生献了一份生日礼物。
作者荣登年第12期山西省政府《品牌》月刊封面人物,该刊同时还刊登了著名青年传记作家张树诚先生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铁肩”记者韩锡璋》。
年5月,陕西《时代人物》杂志对作者的报道。
年9月,云南省思茅撤区,新的普洱市成立。应云南省政府之邀,参加全国媒体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
年,在第8个中国记者节,被评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作者以《羞言抱负执着事业》为题,用近万字的篇幅自述了这几年在新闻园地的风雨途程和取得的成绩。
年5月21日,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诗文社在太原揭牌。图为作者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合影。
年6月28日在太原法院文化建设信息调研暨新闻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年7月6日,全省晚报都市报行业报迎接十八大主题宣传总编辑座谈会在山西青年报社召开。时任山西市场导报副总编的作者在会上发言——原载年7月7日山西青年报。
年9月5日,在山西日报举办的新闻文化沙龙上,作者应邀向上级领导、业界大腕介绍交流了自己的从业经验。
年9月29日——10月1日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作者作为名参会者中的8名代表作了发言。
年5月23-25日,在武汉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图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先生(左)与作者在一起。
年10月7日,韬园诗社建社93周年暨复社1周年“琴瑟年华”庆典专场上,作者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作家、诗人张德恒先生在一起。
年10月11日-14日,参加全国百家社长总编走进广东中山采风活动暨党建工作会议。
倘有给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刊、太原法院文化周刊赐稿者可发这两个邮箱。如有特殊强调事宜,敬请附于稿后。
小张编辑
E-mail:
qq.白癜风公益献礼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