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4669.html
热烈的届秋招已经尾声,而传媒校招的大幕还未正式拉开。近期,传媒职场会推出系列,将以自述的方式呈现,旨在为准媒体人提供新鲜、丰富的信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线索,或者向邮箱来信,你的经验可能会帮助更多小伙伴。需要指出的是,自述者的际遇可能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记录个体经历仍然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拾掇足够多的“碎片”,能折射甚至还原更真实的境况,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了解理想主义光环笼罩下的真实媒(打)体(工)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撰文|小磊莎莎
编辑|小陈
新裤子乐队有首歌叫《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主唱在一个段落里反复嘶吼着“没有我的空间”。这很像我们求职时的处境,因为现实无法安放梦想,心有执念的人更容易濒临失望。
今年5月,也就是在小磊近毕业一年的时候,他和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毕业之后的他,想要追寻新闻理想之光,却没想一路兜兜转转,屡次折戟。他多次想要和媒体作别,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媒体行业。
就小磊的情况而言,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多次试错,看遍社会的人情世故,也不失为一笔无形的收入。毕竟,长痛不如短痛。
对于想入职媒体的同学们,我们也建议大家早做规划,在进入求职阶段前,积攒相关领域的实习经验和知识技能。在面临两份offer的取舍时,既要追随自己的心意,也要避免招聘方画饼,口头offer、试岗入职,都不代表尘埃落定。在一切尚未敲定时,我们应该谨慎地给自己留下退路。而如果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勇敢地、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下来自小磊的自述。
口头offer再次失效,愤怒又崩溃
年5月,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感觉像是晴天霹雳,愤怒充斥着我的脑海,随后不受控制地怒吼与尖叫,最后瘫在椅子上,看着镜子中狼狈的自己,目光呆滞。
是的,我又一次被鸽了,被某新一线城市D报社的记者岗。
我愤怒地质问对方,岗位不匹配是因为什么?如果不匹配,为什么当时和我说已经内定我,让我不要放鸽子?
那天在电话里,我得到了D报社的口头offer。因为此前被鸽的经历,我对口头offer还心有余悸,便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得到的回应是“不要因为其他媒体,就不信任我们。”
事实却再次证明,我太年轻了,口头承诺终是不可信。
只是,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的心情太迫切了。
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我在毕业的时候就决定要做一名记者。
年2月,我通过社招拿到了南方系A报社的记者岗offer(部分媒体的社招也接受应届毕业生),之后在该报社实习,在那儿的体验更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记者的想法。
在一家南方系知名媒体校招终面挂了后,我便觉得目前手里的A报社offer,是我能拿到的最好的记者岗位,之后便没有继续找工作。
直到五月底,我得知A报社会拖欠合同三个多月,感觉很不靠谱,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前辈也和我说,报社是正规单位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所以最后我去了,然后待了两个月。
第一个月我还觉得可以接受,直到第二个月换部门,事情越来越离谱。期间,我得知去年有同事拖了半年才签合同,甚至还有位同事拖了一年,签的原因还是因为被省领导表扬稿子写得好。
但我想,签合同难道不是基本权利吗?于是,我和领导委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是领导不以为意地称,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签合同也是为了筛掉一部分不能吃苦的人。再加上之后的种种离谱发言,我最终选择离职。
只是,当时的我并不会想到,未来的求职到底会有多困难。撞上教培双减、互联网寒冬、房地产动荡等多重寒潮,我,一个失去了应届生身份的往届生,只有两个月工作经验,该何去何从……
答辩还没开始就被“毙”了,仲裁赢了又如何
九月中旬,我接到了一个小公司的编辑offer。在犹豫之际,收到了某省gq团新媒体岗位的线下二面通知,我二话不说买了车票。面试当天出结果,我通过了。
在短暂考虑后,我拒绝了编辑岗位,选择了需要换省的新媒体工作。但不曾想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还要再考虑一下。就这样等了十天,最终告诉我不匹配,具体原因也无法得知。
这之后,我通过校招进了广东某市电视台,被要求无薪试岗一个月。对此,我不太能接受,但是对方补充说:“只要不犯什么大错一个月以后的答辩都能过。”而且我想着毕竟是官媒,还是去吧。之后答辩时,作品都没有放,就让我走了。
身边所有人都劝我,不要和他们刚,斗不过的。可是我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和他们对峙仲裁庭。对方来了三个人,而我只孤身一人。对方法务说,我学的是外语,不具有新闻采编能力,所以在电视台做的都是杂活。我白眼翻上了天。好在最后,我赢了。
后来,一位省媒的记者向我抛来橄榄枝,说他部门近期有招聘需求,可以内推我。在等待省媒记者的同时,我收到了家乡省媒offer,但因为工资比较低,加上我不太想回家,还有对这位记者的信任,我还是拒绝了回乡的机会。
可在之后的一个月,我踌躇不安地问了这位记者两三次什么时候可以投简历。他说快了快了,到最后又告诉我,部门不招人了。
来不及失望,我又重新投简历了。
我拿到了一家本地自媒体记者offer,税前8k,大小周。同时,我参加了广东B报社的新媒体编辑笔试面试,对方表露了很满意的态度,还说进了报社可以帮忙运营小红书。两相比较下,我拒绝了自媒体,等待B报社的结果,等了好几天,最后却收到一封拒信。
接着我面试了某门户网站媒体的记者岗位,终面和主编聊得很开心,甚至已经给我安排工作任务了。结果下午准备办入职的时候,我又被拒了,理由是工作时间太短经验不足。
再后来,我投了广东一家报社校招和广东另一家报社的社招,一个挂在二面一个挂在一面,都是五分钟不到的面试,我也不知道可以筛选出什么。
后面,我参加了当地一家比较小的C报社的招聘,20进6,我被拒绝了,面试两分钟不到。我听到最多的话是,“可是你不是新闻学专业的。”
后来,我再次参加了广州某知名媒体的笔试,两篇试稿都顺利刊发,在按流程写第三篇的时候,却被告知他们想招两年工作经验以上的。现在,看到他们常年发布的招聘广告,我都有些怀疑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招聘。
在希望与失望的边缘,我被残酷的现实来回拉扯。
问题出在哪里?我不得其解
上述种种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求职后期,我的目标不再限于传统媒体,简历投递差不多了六七百次,面试笔试多到记不清,应该快一百场了吧。
但现实情况是,不仅海外运营岗嫌弃我没有工作经验,甚至采编岗位也嫌弃我不是相关领域的。我做社会民生新闻比较多,可我想这些都可以融会贯通。
我有满腹的疑问和不解:为什么大小平台都不要我?为什么我就是不行呢?为什么媒体就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培养呢?是不是就是人太多了?
如果从传统媒体的需求来看,我会很普信地认为自己条件不算很差:毕业,小语种背景,新闻学辅修,在海外交换过。三段省媒+市媒实习+工作经历,采写编剪摄,外加运营主持播音,这些基本技能我都会。在知名媒体发过严肃特稿,在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ys/178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