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蒙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独家授权播发
年6月至年6月,我作为人民日报社的交换记者,赴北海道新闻社交流了两年。虽然学日语多年,而且年曾作为江苏省高中生访日团一员首次访日,工作后也曾陪同人民日报代表团数次访日,但长期驻日还是第一次。北海道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了不少难忘的回忆,通过两年的交流使我对日本社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北海道新闻是日本三大地方性报纸之一,早报发行量约为万份,占北海道地区报纸发行总量的70%左右,在北海道地区深受读者喜爱,北海道道民都亲切地称它为“道新”。北海道新闻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持正视及反省的态度,其涉华报道较为客观,对华比较友好。
人民日报社与北海道新闻社的机制化友好交往始于年,是由前辈孙东民老师向人民日报社介绍、在北海道新闻社的东功社长热心推动下促成的。自年两社正式签署友好交流备忘录后,每年互派代表团访问,并以各种形式开展友好合作。也许和北海道新闻社有缘,我年进入报社外事局后第一次出差就是陪同来自北海道新闻的“京九铁路”采访组。年,为纪念两社友好交流十周年,已经升任北海道新闻社社长的东功应人民日报社的邀请率领编辑局长小田切等来华访问,并签署了两社的记者交换协议以深化彼此的友好合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因为有孙东民老师等前辈打下的基础,我才有了以交换记者身份赴“道新”交流的机会。
去报到的第一天,我就深深感受到北海道新闻对人民日报社交换记者的热情与重视。小田切编辑局长和我在他的办公室亲切交流,指示相关人员尽快妥善安排好我的入社手续,之后又亲自陪同我去了东功社长的办公室。东功社长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两年时间不算长,希望在这里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当天晚上,小田切又率领所有4名编辑局副局长在札幌历史最悠久的古兰都大饭店为我召开欢迎宴会。北海道新闻还专门刊发文章,介绍人民日报交换记者抵达札幌开始交流的相关情况。此后,每当我出席北海道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时,东功社长总是将我“隆重推出”,还专门安排我为北海道地区的政商界领袖做了一次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现状的讲座。这些超规格的待遇让我“受宠若惊”,越发体会到人民日
报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北海道新闻对与我社友好合作的高度重视。正如前文所述,在推动两社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东功社长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东功社长一直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与中国也有着不解之缘。东功本人就出生在中国,之后又作为北海道新闻的特派员分别常驻过香港和北京,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也是日本大报社长中有过驻华经历的第一人。遗憾的是,年东功在社长任上被查出患有脑瘤,退居会长后终因医治无效于年2月与世长辞。人民日报专门发来了唁电,悼念这位慈祥而睿智、为日中媒体友好交流殚精竭虑的老朋友。
在北海道新闻交流期间,我被安排到编辑局报道本部(原政治部与社会部合并而成)做一名机动记者。上班的第一天,我就体会到了日本编辑记者的敬业精神。编辑局是一个大平台,负责指导我的地田次长让我仔细阅读北海道新闻的文章,用心学习文章的写法,先试着写一些小公告。一晃时间就到了中午,由于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一般大家都是11点多去食堂吃饭,所以肚子也在提醒我到了吃饭的时间,而且此前我也了解到北海道新闻的社内食堂中午也是11点开始营业的。我几次想去食堂,但是看见同事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忙着各自的工作,所以也没好意思开口。一直到了12点半,肚子一直在提抗议,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打断正专心致志看版样的地田次长,请示自己是否可以去吃饭了。地田的眼神似乎透露出一丝不解的神情,勉强地说道:“去吧。”我觉得很纳闷,怎么大家都不去吃饭。等到我吃完饭回来看见,同事们还在埋头干活,一直忙到1点多才各自吃饭去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北海道新闻的晚报截稿时间大约为1点半,在此之前是编辑记者比较忙碌的时间段。不仅午饭如此,晚餐也是一样。每天晚上7点左右都能看见许多编辑记者简单地叫一个便当,坐在办公桌边,一边吃一边写稿或看版样,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日本记者采访的认真程度也让我钦佩不已。一次,报社派我跟着一个体育部的记者去采访北海道中学生棒球联赛。比赛一开始,刚才还和我有说有笑的记者迅速进入了状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赛场的一举一动,拿出专门特制的表格,记录着每一次击球、每一次得分的详细情况。每一名队员击球后是成功上垒还是三振出局,在这张表格上看得一清二楚。这为比赛结束后写报道留下了极为详细的一手材料。日本记者采访的精细认真可见一斑。
在札幌期间,我是住在北海道新闻的“丰平寮”,是个男员工单身宿舍。宿舍一层是食堂和澡堂,二、三层是住宿的房间,舍友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为我与年轻记者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入住宿舍的时候,管理员专门在一层大厅贴出了通知,告诉全体舍友人民日报交换记者已入住,请大家多多关照。由于入住的都是年轻记者,共同话题也比较多,对我都非常热情友好,经常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些聚会。其中交往最深的是年9月入社的絈谷和山村。絈谷是年生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此前在NTT工作。他对中国十分感兴趣,大学期间就曾去中国旅游
过。山村年生人,毕业于北海道大学中文系,此前在一家农业金融机构就职,也曾访问过中国。由于我们前后脚入社,年龄相仿,又是邻居,所以交往更为密切。我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聚餐,一起就中日关系及中国的发展敞开心扉地交流彼此的看法。为丰富职工生活,北海道新闻也组织一些乒乓球赛、保龄球赛等社内活动。我们哥儿仨组成“中日友好联队”积极参加,虽然由于实力不济,比赛成绩差强人意,但是只要我们“中日友好联队”在赛场亮相,总能引来不少斑蝥酊 斑秃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rc/178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