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作者李佩珊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理性,建设性
//
重返昨日世界不只意味着人们对新闻的摄取重新回到了在动荡易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多媒体世界,新闻业在此挑战中也似乎选择了回到起点时的策略。
作者
李佩珊
图源
图虫创意
新闻,是应商业而生的。
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佩蒂格里(AndrewPettegree)在其所著的《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一书中,详细地考据了在大众传媒时代到来之前的新闻的“史前史”。这部立足欧洲的“史前史”,起于新闻被政治和宗教精英们的特权所垄断的中世纪,终于人手一份报纸参与大众政治的19世纪,弥补了其间以往不被学者重视的年的空白。在这昨日世界中,广场、旅店中口口相传的闲谈、廉价印刷的匿名新闻小册子、手绘现场的大报,构成了和今日一样缭乱的“多媒体”新闻时代。而在今日被哀悼不再如日中天、在动荡的多媒体变革中转型求生的以报纸为标志的新闻业,所拥有的辉煌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久远,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中,都是在“多媒体”的混乱倾轧中挣扎生存。
那么,以报纸为主体的大众新闻业是如何最终突围,在19世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在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商业。中世纪的新闻不仅是被特权垄断的,而且是昂贵的。运行一个收集新闻的信使网络系统的固定成本,远远超过当时欧洲最富有的统治者的财力。领主们和教皇们需要依仗散布各地的扈从们和教士们零散发来的信件,来履行免费提供社会新闻的义务。而在当时已经运转良好的北至弗兰德、东至科隆、南至阿尔卑斯山口的横贯欧洲的国际贸易路线中不停穿行的商人们,成为了替他们捎带信件、提供更及时新闻的得力外援。
也正是这些消息灵通并依赖信息差为生的商人们,完成了领主们和教皇们所无力完成的壮举:在年,佛罗伦萨的十七家公司联合起来设计了一个共享信使业务。这是最早的专业新闻采集合作社之一。作为情报的商业新闻被严格要求了递送时间的信使们采集和分发,以便订阅的商人们赶上行情,也带来了最早的国际新闻市场的雏形。和统治者们费力维系的用于统治的信息网络相比,商人们提供的新闻服务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14世纪,在教皇密使带着新任教皇当选的信息来到英格兰时,国王爱德华二世已经于一个月前从佛罗伦萨的信使那儿得到了这个消息。
新闻服务的系统性商业化,则要归功于16世纪时商业手抄新闻服务,也即“新闻信札”(avvisi)的出现。“新闻信札”本质上是最早的“订阅制”服务。在16世纪拥有最发达的商业和新闻市场的意大利,出现了一批人脉极广、消息灵通并以此谋生的新闻作者(novel-lante)。他们为一掷千金订阅昂贵新闻的客户们提供每周手写的新闻简报。这些非富即贵的客户们,最看重的是新闻信札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的丰富性,这能为他们的统治或者生意顺畅带来保证。当时西班牙驻罗马大使的公文,几乎是最著名的新闻作者乔瓦尼波利新闻信札的全盘翻译。另一位著名的新闻信札的创作者贝内代托代,则依靠在法国、西班牙的代理人,和在欧洲以外的奥斯曼帝国和埃及苏丹宫廷里的强大人脉,从而可以夸耀自己有能力每周定时发送“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新闻”。
新闻信札几乎为其后大众传媒时代强调专业性的新闻业奠定了基石。繁荣期的新闻信札脱离了信件的体裁,由几十则标注了日期和新闻来源的短句新闻所构成。这些提供给商人和统治者的新闻简洁利落,追求中立客观,谨慎地将事实和传言区分开,极少附带评论和分析,重在提供最大量的信息以供这些大权在握的客户们决策之需。
在16世纪乃至18世纪之间,以当时商业中心佛罗伦萨和宗教中心罗马为根据地的新闻信札一直长盛不衰。但在那个由广场、旅店中口口相传的闲谈和廉价印刷的匿名新闻小册子所构成的缭乱“自媒体”新闻时代,它并没有成为新闻的主流形式。在批量印刷术传入欧洲一个世纪后,印刷工匠们决定在宗教书籍之外开辟新的市场,特别是新闻市场,批量印刷的新闻小册子成为了重要的新闻产品。
这些新闻小册子有着和新闻信札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形式上继承了宗教改革时代蓬发的那些宗教小册子的形式,使用集中描述一个事件的散文结构来说清楚大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nr/178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