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面向大地春暖花开rdq

北京中科忽悠 http://www.csjkc.com/

“面向大地春暖花开”新消息报走基层系列文学讲座走进固原马金莲分享如何“养”小说

12月28日下午,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面向大地,春暖花开”新消息报走基层系列文学讲座第三场活动在固原市文联举行。新消息报社邀请宁夏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马金莲进行了题为《中短篇小说:从构思到创作》的讲座活动,来自固原市的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宁夏师范学院钟情文学创作的学生们参加了交流

Part.1

好小说是“养”出来的

对于写作者而言,在创作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写着写着就“断片”了,是放弃还是继续?如果继续,又该如何写下去?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

马金莲认为中短篇小数创作是有技巧的,掌握这些技巧,对创作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但是这种技巧如同中医的号脉比较隐蔽,表面看上去“不动声色”,其实对病情的诊断医生已成竹在胸。结合自己的小说创作经历,马金莲将这种技巧性融入到小说创作的每个阶段。

马金莲讲到,在小说的构思阶段要把握住一个“核”,小说围绕这个“核”展开。马金莲说自己写废的小说不在少数,它们多是找不到一个好的“核”。而这个“核”,和“灵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说到底,小说家得有灵感,它可以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也可以是整篇小说的立意。但是灵感何其缥缈,马金莲认为,灵感的捕捉需要创作者多观察:生活中那些打动人心的时刻。她说有一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站在窗边看见小区里两位回汉妇女在聊天,竟然持续聊了两个小时。这个过程值得玩味;还需要创作者多感受,观察到的事物不能一晃而过,要去多感受。尤其是换位思考,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还要多积累,坚持写作,写得多了,驾驭文章的能力就会提升。马金莲介绍了固原市基层作家马文菊的故事,虽然干着最普通的工作,但是她有时间就写东西,甚至是抄写她喜欢的文章。几年下来,马文菊的文字已有很大进步;还需要多阅读。马金莲认为一个作家创作到一定程度,难免会重复自己,而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补充新知识甚至带来很多创作的灵感。

创作和修改阶段,马金莲分享了自己《碎媳妇》《长河》等作品的创作心得。她认为好的作品,很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中间会有停顿、有放弃,这时可以转移注意力,找到灵感时再继续。这个过程可能对作品的构思会有突破。《长河》原本由5个死亡故事组成,但是最后发表时变成了4个,这个删减的过程虽然不舍、不忍,但是是一个小说立意更趋完美的过程,正所谓“好小说是改出来的”。

Part.2

发现、思考和坚持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宁夏师范学院的学生提问最积极,有的学生甚至提问了几次。“作品开始写很有想法,也很顺利,但是写着写着就无话可说了,怎么办?”“生活中的一种情绪可以称为灵感吗?”“方言、土语用在小说中会不会给外地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可以模仿别的作家写作吗?”……对这些提问,马金莲都给与认真地回复。

不论是讲座还是互动,马金莲的语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接“地气”。她没有讲大作家大文豪的作品,而是从自己的创作、生活和经历入手,用一些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来融入文学创作的理念,比如她谈到小说创作有技巧,就像农村小媳妇学做饭一样,是可以学的。这让大家觉得,文学创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就是小说素材最好的来源,例如她分享了小说《三个月亮》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一个亲戚带着三个孙子的故事。但前提是,创作者得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坚持不懈的积累。

倪会智/文

韩胜利/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nr/1784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