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44岁戒毒,53岁开始上班,曾写

陆小曼从来没有想到过失去。

成长在衣食无忧的书香世家,她一直享受到的,便是父母的宠溺、华丽的服饰、佣人们的伺候,以及出入上流盛宴的优雅从容。

可年8月的一场空难,却让她所有肆无忌惮的任性、高傲、蛮横,全部有了等价的偿还。

那本来是一个再晴朗不过的日子。

与陆小曼争吵离家的徐志摩,匆匆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演讲,并与梁思成约定机场相见。

可谁也没有料到:飞机抵达济南党家庄附近,忽然大雾弥漫;进退俱属不能时,飞机终究触山爆炸,坠入山谷,机上连同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

那一年,浪漫多情的诗人36岁,而风情肆意的陆小曼,只有29岁。

得知丈夫徐志摩遇难的消息,痛彻心扉的陆小曼,第一时间选择了逃避。

她将送信的人狠狠骂了一顿、如泼妇般将其赶出家门,而后慌张将门锁死,似乎只要与外界隔绝,便能阻止那场已经发生的空难。

素来任性惯了的她,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将丈夫的遗体弃于荒山野岭。

终究是张幼仪看不下去,让弟弟陪着年幼的儿子阿欢,去济南事故地点认领了遗体;而后以风光体面的公祭仪式,给予了前夫徐志摩最终的安稳归宿。

对于徐志摩的离开,陆小曼似乎早有预感。

据陆小曼的表妹吴锦回忆:那段时间,陆小曼多次跟她讲,徐志摩坠机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厅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下来摔坏了,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见状预感不好,嘴上没说什么,心却跳得厉害;不承想,第二天一早,陆小曼便接到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带来的消息:徐志摩去世了……

她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昏厥了过去,醒来后,再次不顾一切的嚎啕大哭;她想把眼泪哭干,用百死莫赎的悔悟,来换回徐志摩的生命。

她一直以为,她爱志摩,爱到骨子里,浓在灵魂里…

可只有旁观者清楚:一直以来,她始终只爱自己。

日夜颠倒、慵懒随性、铺张挥霍…这是陆小曼的婚后日常。

两人结婚后,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像是找到了自己纵情享乐的天堂般,陆小曼尽情的挥霍和放纵,沉醉于舞台与灯光,追捧与肯定。

一双高跟鞋大洋,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衣食无忧一年!

这样巨大的开销,让徐志摩感受到深深的疲惫。

为了养家,他一人身兼数职,到最后不得不前往北平,再寻一高薪职务;可即便如此,依旧满足不了陆小曼的任性挥霍。

每当他苦苦相劝,陆小曼都置若罔闻,甚至怀疑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复存在,她爱的男人也已消失。

她只要求男人宠爱自己,却从不考虑感情是对等的。

他们开始吵架,直到那天徐志摩踏上飞机,因飞机失事而丧命,她才明白,他永远地离开了她。

所以当徐志摩的遗体运回后,徐父拒绝让陆小曼参加徐志摩的追悼会。

作为妻子和遗孀,她失去了参加徐志摩葬礼的机会。

为了告别心爱的丈夫,她提出请求,希望将徐志摩身上的衣服换成西装。

得知这个请求,素来温和大度的张幼仪,当场发怒;作为前妻的她,实在无法理解: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如果是爱情,为何明知志摩生前遭此大难,还不肯让他死后安息!

除此之外,两人的朋友们也悲痛欲绝,不肯原谅陆小曼。

是的,徐志摩的死因,陆小曼占有很大的责任:是她不肯北上,才让徐志摩意外丧生,是她醉生梦死、挥金如土,才让徐志摩疲于奔命、命丧黄泉;也是她,让徐申如白发人送黑发人,年幼的阿欢从此失去父亲,徐家尝尽悲痛与心酸…

所以在徐志摩去世后,他的生前好友何静武、胡适、林徽因、金岳霖等,几乎与陆小曼不再往来,终生不肯原谅她;而各家杂志、报纸,每一篇怀念徐志摩的文章,都在讨伐陆小曼的自私和任性。

铺天盖地的谴责中,曾不可一世、骄傲无比的陆小曼,也逐渐被唤醒了!

在无法逃避的悲伤中,她开始回忆徐志摩的那些劝慰;

她记得,他夸赞自己的才华,希望自己能够精心研究画作;

她记得,他一遍遍督促,希望自己创作篇不落俗套的故事;

她也记得,在缭绕的烟榻前,他是如何不忍心的责备,又是如何的伤怀与疼惜…

点点滴滴的回忆,最终汇聚成汹涌而来的悔悟;此时的陆小曼才发现:原来自己如此不争气。

如今他走了,她决定重新做人,做他喜欢的人;而他曾经期待过、或遗憾的事情,她要用尽余生好好弥补。

可以说:徐志摩用死亡的方式唤醒了整日迷醉的陆小曼。

在这有着宿命气息的代价中,陆小曼也用一声声的忏悔与表白中,明确了未来要走的路。

丧事结束一个月后,她写下了《哭摩》:

——“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虽然我头顶只见乌云,地下满是黑影,可是我还记得你常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其实,我不羡富贵,也不慕荣华,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连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的,有话都没有人能讲,每天只是强自欢笑地在人群里混。”

醒悟后的陆小曼,想做些事情,弥补对徐志摩的那些亏欠。

她不再去游宴场所,不再社交,闭门谢客;开始着手整理徐志摩的文稿,并给朋友胡适写信,希望他帮自己搜集徐志摩的书信、日记等。

可如上文所讲,作为两人的朋友,胡适始终是无法原谅陆小曼的。

早些年,他欣赏陆小曼,视她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甚至也为之情动。

可这些年,不管是对徐志摩真心的糟践,还是与有妇之夫翁瑞午的接触,都让胡适对陆小曼失望透顶。

他不愿意徐志摩的作品,被一个不着边际的女子毁掉,所以拒绝了陆小曼的请求,并且回信:

“恐怕凭你一人之力编不出像样的书来…”

可面对陆小曼的连番请求,他终究是不忍心的,最终还是松了口。

此后,编写《志摩文集》,成为陆小曼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情。

失去爱人的那些年里,她一趟趟跑出版社,一次次希望又失望,才换来《云游》《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等作品。

告别了那个张扬骄纵的千金名媛,终日素服的陆小曼,也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表达她的爱。

在徐志摩去世的30多年中,陆小曼的卧室里一直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从没有摘取下过,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献给已经离开的徐志摩。

她对王映霞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象征,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她还用漂亮的正楷,写下《长恨歌》中的两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她将这幅字放在书桌的玻璃板底下,看着看着,总是失了神。

那些年里,她更是丢弃了自己的形象,王映霞回忆说:“把自己糟蹋得厉害,牙齿全部脱落,没有镶过一只,已经成为一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太婆了。”

那时,她不过四十多岁。

终于,年,医院戒掉鸦片,她不再让自己沉醉于梦幻之中;即便身体总是不舒服,也不肯再吸食一点鸦片。

在她看来:若是志摩泉下有知,也该为此欣慰吧。

戒掉鸦片那年,她44岁了;距离失去徐志摩,已经过去了15年;浩荡不休的岁月中,她却觉得孤单、凄凉的很。

人们还是无法原谅她:因为在对徐志摩的漫长思念中,陆小曼始终与那个叫做翁瑞午的男子同居。

以无名无分的方式,与一个有妇之夫同居近三十年,这样的选择,只让人们为徐志摩感到不值。

可以说:在对徐志摩的思念中,陆小曼始终没有走出真正的那一步。

她渴望成为徐志摩期待的那般女子:独立而美丽。

可她内心已有恐惧,自幼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的生活,早已让她无法忍受一丝苦难,她需要翁瑞午的供养,保持着体面舒适的生活。

曾经,她负了徐志摩的满腔真情;而后,又在与翁瑞午同居30年的过程中,仍旧冰冷回答:“我对翁瑞午,毫无爱情可言。”

对陆小曼来说:拒绝爱上翁瑞午,似乎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

可这如菟丝花的依附,困了自己三十年,也伤了翁家子女与原配的一生。

晚年时期,翁瑞午出轨养女,陆小曼才真正独立起来。

她在绘画上天赋异禀,可偏偏静不下心来认真画画。

徐志摩在世时,她千百个不愿意为了画画吃苦;徐志摩离去后,她反而痛下决心,认真画起画来,并发誓,要在短时间内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更是整日作画,忙到连喝杯茶的工夫都没有。

终于,她在上海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展出的画作有一百多卷,画展中多有山水卷、花鸟卷,取材生动,画艺精湛,受到不少好评。

到了年,她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并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偶然发现了陆小曼的画,因听过徐志摩授课,顾念“老师”的未亡人,又了解到她生活不尽如人意,便于年将陆小曼安排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画院画师。此后,她的画作不再出售,专交画院,她不用上班,每月收入八十多元。

此时的陆小曼,已经53岁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拥有真正的工作。

她终于变好了,可那个人却再也看不到了!

晚年时期的陆小曼,总是被病痛缠绕着。

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她留下一个心愿,希望与徐志摩合葬。

朋友们答应她一定做到,可陆小曼生前不被徐家人接受,死后又如何能进徐家墓地呢!

活着的时候,陆小曼和徐志摩为了所谓的爱情,不惜离婚、堕胎,以伤害别人的方式成全自己的甜蜜和浪漫。

可逝后的他们,对于太多事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年4月3日,63岁的陆小曼,医院过世。

与徐志摩合葬的要求,最终被徐志摩与张幼仪唯一的儿子徐积锴拒绝了。

因为没有子女,加上时代动乱,她的骨灰始终没有得到安葬。

直到年,全国形势明朗后,堂侄陆宗麒、侄女陆宗麟才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她修建了简单而朴素的衣冠冢。

至此,她沉浮不定的一生,才得到真正的安稳。

每每提到有关陆小曼的故事,总是感到无限唏嘘。

作为上天的宠儿,她一辈子活得旁若无人、逍遥自在;可向往爱情的她,始终没有得到世俗的两情相悦和现世安稳。

那灿烂、繁盛、肆意的前半生,也最终用了无限的凄凉、寂寞、飘零来赎罪。

作为风情无限的名媛,陆小曼是瞩目的;但她的悲剧也在于,她的张扬骄纵。

如果陆小曼像唐瑛,很早就清晰了解自己,所有选择都围绕名媛的道路规划,对情感没那么挑剔,日子会风光到老;如果像林徽因,对人生很清醒,明白什么样的男人真正适合自己,生活、事业、婚姻、爱情也能够和谐共处;如果像张幼仪,坚韧而独立,更会活出晚年的精彩…

可她这一生,始终是随性的活着。

才华横溢是她的长处,可这些天生的优势,却被她填满了难以计数的金钱;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那个叫做徐志摩的诗人,最终遗憾离开。

也许,徐志摩的早逝或许不是一件憾事,至少人们看到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不是婚外情变成婚内情的琐碎,或者红玫瑰变成白玫瑰之后的苦情。

后半生的她,终于醒悟,活成了诗人所期待的样子。

可这一切的改变和收获,却源于那痛彻心扉的失去;这巨大代价的千百种滋味,也许便是最诛心的惩罚吧!

————END————

其他推荐——

黄逸梵:为自由舍弃儿女,凄凉晚年住地下室,至死未得张爱玲原谅

张爱玲继母:晚年住14平小屋,80岁谈恶毒骂名:我这一生问心无愧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ls/1789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