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ltjzw.com/bydt/m/1743.html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造奶油的消费量逐年提高。不同需求的人造奶油评价标准也不同,家庭用人造奶油强调保形性、延展性、口溶性、风味、营养价值等;对于食品工业生产专用油脂产品而言,其应用性能包括硬度、可塑性、酪化性、起酥性、乳化性、稳定性等。其中硬度作为人造奶油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其工业化应用有较大影响。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齐创、秦乐蓉、李志超、韩立娟*等人选取全氢化棕榈油(FHPO)作为高熔点脂肪源,以不同比例分别与葵花籽油(SFO)进行调配作为基料油,在安全添加量范围内,考察其对卵磷脂-菊粉基人造奶油硬度和可塑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人造奶油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与市售的植物淡奶油和喷射奶油进行部分性能比较,探究凝胶油基人造奶油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
1、基料油的脂肪酸组成SFO主要成分是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而FHPO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花生酸(C20:0)。添加少量FHPO以后,既保留了SFO的必需脂肪酸,未改变其原有营养价值,又使得几种饱和脂肪酸比重略有增加。
2、高熔点脂肪对人造奶油外观和稳定性的影响未添加FHPO的空白对照样品(0.0%FHPO)呈现均一的可自由流动状态,黏度较小;添加0.5%FHPO时,人造奶油依旧可以流动,但黏度较空白对照有所提升;添加0.5%~1.5%时,人造奶油硬度提升,倒置时不再流动;添加2.0%时,人造奶油体系开始出现裂纹,虽能够固化但品质已经发生劣变;添加2.5%时,体系崩坏,已不能够保持形状。因此,从外观上,1%~1.5%FHPO的添加可使体系均一和发生固化,实现可塑性的提升。
3、人造奶油质构性质未添加FHPO空白对照的硬度、可塑性和黏度非常低,而随着FHPO添加量的增加,三者逐渐增大,尤其是可塑性和黏度在FHPO添加量超过2%时增幅显著。由此可见,高熔点脂肪在低温下结晶,与体系中凝胶剂协同作用形成支撑人造奶油的骨架结构,起到提升硬度和可塑性的作用;但其添加量达到2%时,甘三酯结晶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已影响到人造奶油的稳定性,同时硬度过大的人造奶油会出现颗粒感,黏度过大则会黏牙。
4、人造奶油熔点分析2种市售人造奶油熔点分别为28.4℃和39.4℃,涂抹性人造奶油的熔点在1~23℃时可塑性范围较大;在27~42℃之间,既能在室温下保持形状,又具有较好的可熔性。FHPO的熔点为59.1℃,远高于0.0%FHPO的11.0℃。随着FHPO添加量的增加,人造奶油的熔点随之增大。
5、人造奶油流变性质分析LVR与频率扫描
FHPO添加量从0%增加到1.5%,人造奶油LVR范围有微弱的缩小,从10%降到4%左右。与0.0%FHPO样品相比,FHPO的添加有利于G’和G’’的提高;且FHPO添加量越多,样品的G’和G’’值提高也越多,添加量1.5%的样品则介于淡奶油和喷射奶油之间。
表观黏度
不同人造奶油的n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人造奶油均为假塑性流体。随着FHPO添加量的逐渐增大,样品体系的K值逐渐增大,稠度不断增强,说明样品体系内甘三酯结晶与凝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进一步佐证了黏弹性的分析结果。
6、人造奶油微观结构分析0.0%FHPO样品中油水两相呈现双连续紧密网状结构,大量细小球状油滴分散在连续水相中,油水两相分界面明显。而添加了FHPO之后,人造奶油中网络结构连接变得松散,油相和水相均出现聚结,油滴由球状变为不规则形状。
7、人造奶油晶型分析%FHPO在2θ分别为19.2°、20.8°、21.4°和23.0°,即短间距d值为4.6、4.2、4.15?和3.8?处有强衍射峰出现,表明%FHPO内存在大量的甘三酯晶体,4.6?和3.8?为甘三酯的β晶型,4.2?和4.15?为甘三酯的β’晶型。
结论
高熔点脂肪FHPO在凝胶油基人造奶油制备过程中形成甘三酯晶体,从而提升了卵磷脂-菊粉凝胶油基人造奶油的熔点、质构性质和流变性质,使其固化。但与此同时,甘三酯晶体的存在会对卵磷脂-菊粉形成的网络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当FHPO添加量过高时,人造奶油的稳定性降低,产品结构和品质发生劣变。因此FHPO添加量为1.5%时人造奶油的品质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可部分替代塑性商品人造奶油。本文《高熔点脂肪对凝胶油基人造奶油品质的影响》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0卷20期14-20页,作者:齐创,秦乐蓉,李志超,韩立娟,贺军波,张维农。DOI:10./spkx2---。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藻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麸胚挤压稳定化处理对全麦挂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母乳与山羊乳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及脂肪球微观结构的比较
加工方式对绿豆蛋白亚基和功能性质的影响
年龄对舍饲育肥牦牛肉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特征差异分析
添加蓝莓发酵汁对法兰克福香肠抗氧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叶黄素纳米乳液稳定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颜色花生红衣的组成差异
几种地方猪猪肉及其腊肉制品的感官特性和理化品质分析
食品级刺五加叶黄酮微乳的制备及功能特性
聚乙烯膜印刷层中乙酰丙酮钛的检测及其稳定性
基于钴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催化性能的牛奶中大肠杆菌O:H7快速定量检测
方格星虫酶解物与4种糖Maillard反应产物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与感官特性相关性分析
超声波制备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复合膜性能优化及结构表征
高盐稀态酿造酱油中香气活性成分在灭菌前后的变化
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电子舌在工夫红茶甜纯滋味特征评价中的应用
冷鲜滩羊肉贮藏中菌体蛋白质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联性分析
红提和糯米复合发酵葡萄酒工艺优化及香气成分分析
藏灵菇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切达干酪中的应用
重庆水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变化规律
黑曲霉酸性果胶裂解酶的高效表达及其在果汁澄清中的应用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群体不同哺乳期母乳中乳杆菌的种群多样性
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对RAW.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双螺杆挤压对玉米重组米理化特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红心火龙果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及品质变化
黑果枸杞花色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融合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高湿度结合不同温度解冻对猪肉理化及蛋白特性的影响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中、早熟桃品种制汁品质评价
兔皮胶原快速明胶化分子机制
粳米共混体系凝胶化行为及年糕品质
基于模糊感官评价的大豆品种对豆浆加工品质影响分析
AMPK活性对宰后牛肉糖酵解、肌肉内环境及品质的影响
腌腊鱼传统日晒干制过程中品质变化与香气形成
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的氧化稳定性
酿造啤酒大麦发芽前后多酚组分变化及抗氧化活性
苹果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与光学性质的关联
米糠酸败对米糠蛋白体外胃蛋白酶消化产物结构特征的影响
植物乳杆菌B对酸面团小麦蛋白结构和免疫特性的影响
高甜度二肽甜味剂的合成与特性
牛乳αS1-酪蛋白与大豆蛋白交叉过敏原的识别鉴定
虫白蜡高级烷醇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功能饮料中的应用
基于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稻米的代谢组学分析
甜菜红素对小鼠体内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脂肪添加量对发酵香肠脂质和蛋白质氧化及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
乳脂肪干法分提组分化学组成及热力学特性
诺丽自然发酵汁中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特性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大豆多肽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ε-聚赖氨酸和L-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菠菜品质的影响
不同养殖区香港牡蛎的化学组成及特征气味成分分析
大肠杆菌离子束诱变结合呼吸商在线实时调控高产聚唾液酸
不同质量分数NaCl和CaCl2盐溶液解冻对金枪鱼品质的影响
不同冷冻方式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基于多重光谱技术的木糖醇与牛乳酪蛋白相互作用及对酪蛋白结构的影响
红茶菌发酵黄浆水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DNA条形码技术在淀粉掺假鉴别中的应用
3个品牌干腌火腿皮下脂肪挥发性风味比较分析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朝鲜族传统米酒及其酒曲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乳酸菌代谢γ-谷氨酰二肽及其对馒头滋味特性的影响
不同加工阶段对上海熏鱼(草鱼)风味物质的影响
基于电子鼻的红肠风味评价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稳定性及化学变化
酿造条件对酿酒酵母发酵香气的影响
糖基化亚硝基血红蛋白部分替代亚硝酸钠对哈尔滨风干肠质量的影响
菊粉对小麦面筋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面筋蛋白粒子-黄原胶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表征
γ-聚谷氨酸对罗非鱼皮酶促溶性胶原自聚集性的影响
姜黄素对宫内发育迟缓断奶仔猪肠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