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八千里:新闻人王庆同杂文的良知恪守
田燕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宁夏银川)
个体人物往往可以映射一个时代,王庆同是一个穿越特殊年代有着特殊经历的人,这种“特殊”既是动荡年代的必然,也是作为个人身份的偶然,这种“偶然”就是相对于普通大众的典型性,独特性。正视这些有着特殊经历作家的文学作品常常更能从个体文字的细致深微了解一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变迁等,尤其他们在历尽劫难后又重获新生,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社会群体都相当显赫的成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宁夏六十年的风雨人生,看尽陋室空堂,衰草枯杨,尝尽人间冷暖,飞短流长,终在新的历史时代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心胸教书育人,笔耕不谢,不求笏满床,不慕名利场,权当他乡是故乡。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一个人物而反思一个时代,尤其是作为一位极具人文情怀的新闻人,一位从江浙至北京求学又在宁夏度过大半生的王庆同,其视角、思考、感悟都显得弥足珍贵。
王庆同是宁夏新闻界的元老,是宁夏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于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宁夏,亦即开始了他与共和国、与自治区休戚与共一个甲子的风雨沉浮。结束了特殊年代的遭际,王庆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宁夏大学参与创办该校新闻专业,是年,他四十七岁,他坦言,他的人生是从“四十七岁才开始”。王庆同发表的第一篇杂文是年发表于《读书月报》的《小人国与大人国所见》,大学毕业工作后在《宁夏日报》上发表了一些杂文杂谈,后来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平反后又开始在宁夏各大报刊零散发表杂文,《宁夏杂文集》选辑了其中3篇,《岁月风雨》收录了其中一部分,到90年代中期退休后至今的20年间,他的杂文写作因专栏化而进入新的创作巅峰,结集出版为《话一段》和《好了集》,下文会详细阐述。年宁夏杂文学会成立时,王庆同曾是学会顾问。
王庆同,笔名一介、一丁、二丙、乙丁,宁夏大学教授(退休)。年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年大学毕业以第一志愿到宁夏工作。年8月下旬,22岁的王庆同和同班的9名同学从北京来到了宁夏银川,被分配到刚刚创办的《宁夏日报》,开始了五年的记者编辑生涯,王庆同负责工业、交通方面的报道。年底,王庆同和另外两位同学在政治运动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反党集团”,信件和日记被查抄,在报社内部授到批判。经过一年多的审查后,被送到贺兰山下报社的农场劳动改造两年。年9月25日起,王庆同被开除公职迁赶到盐池劳动。年获平反,任青山公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后任中共盐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两年。年起,任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学教研室主任十一年,宁夏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三年。年退休。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宁夏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宁夏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年度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年度感动宁夏人物。退休后被多家媒体(部门)和高校返聘从事新闻阅评和授课,并先后担任《现代生活报》《宁夏法治报》小言论的专栏撰稿人。公开出版著作九本,撰写杂文、评论、散文和短篇小说过千篇。
王庆同出版的新闻传播专业著作有四本:《新闻写作基础二十讲》(宁夏人民出版社,年8月),《公关传播基础》(宁夏人民出版社,年8月),《公共关系与乡镇企业》(宁夏人民出版社,年7月),《桥梁与手杖——外国新闻写作技巧评析》(宁夏人民出版社,年11月)。回忆录两本:《边外九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年7月)和《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年8月)。出版的文集有:《岁月风雨——“半个西北人”散文选》(宁夏人民出版社,年4月),《话一段》(宁夏人民出版社,年8月),《好了集》(阳光出版社,年6月)。还有《〈好了集〉补遗》尚未出版。其中《岁月风雨》中《书生一得》一辑的近60篇、《话一段》、《好了集》中的《今日声音》《红楼杂感》等辑的多篇、《〈好了集〉补遗》大部分属于杂文。这些著作无论从地区新闻传播的专业课程建设还是区域杂文作家队伍的构成角度来看,都是治学严谨、勤谨努力、立言立德的佳作。
一野旷天低:一个时代的观察和瞭望
王庆同创作的关于自身前半生被错误批判、迁赶、劳动改造、艰难成活、苦熬春秋及后半生教书育人经历的纪实类散文是《边外九年》和《毕竟东流去》两本回忆录,这两本回忆录曾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杂文随笔创作,这些杂文随笔恰是其一生学识、智慧、思考和独特经历的积淀,恰是贺兰山下的两年的“劳动改造”、边外九年四野空旷的艰辛生存和80年代走上大学讲台而重获新生、“不用扬鞭自奋蹄”夜以继日地教学备课、伏案笔耕构成了他千篇杂文作品俯首摧眉的坚守、虚怀若谷的低沉和不改新闻人良知底色的思索。本节集中梳理其大半生的创作历程,后两节分别阐述他的杂文随笔集《话一段》和《好了集》。
王庆同创作发表的第一篇杂文作品是《小人国与大人国所见》,是阅读《格里佛游记》的五条百字随感,发表于《读书月报》年第7期,是该期《读书札记》栏目的头条。来到宁夏参加工作后,从年5月到年8月期间,在《宁夏日报》以“宫樵”“景纪泊”等笔名发表过上百篇杂文,“景纪泊”为《宁夏日报》经济部集体笔名,那时王庆同也常使用这个笔名。年9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后的十几年,政治形势所迫,他不能再写、报纸也不再刊登此类文章。这些文章中,《从“挖”谈起》《高瞻远瞩和脚踏实地》《丢掉“框子”》《事在人为》《亲近·说服·鼓励》等五篇选入《岁月风雨》。
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庆同以本名在《宁夏日报》的《杂感录》《星期谈》《谈心会》《塞上论坛》等栏目发表杂文、杂感十几篇。年到年以“一介”的笔名在《银川晚报》头版的《凤城夜话》专栏发表了46篇杂文作品。《凤城夜话》由《宁夏日报》毛弋、钱蒙年、王庆同轮流执笔,吴宣文也常在这个专栏发表文章,如第一章所言,其文集《凤城夜话》即得名于此。《凤城夜话》专栏是《银川晚报》创办时即设置的言论专栏,王庆同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言简意赅评点社会现象,揭露不良社会之风。如《请多想着点“主人”》(《银川晚报》试刊第19期,.5.5)号召各行各业多想着点“主人”惦着点“服务”,提醒人们《当心务虚名得实祸》(《银川晚报》,.12.29)《“短期行为”要不得》(《银川晚报》试刊第22期,.5.26),其中《多一点人情味》(《银川晚报》,.4.6)《截流与拔源》(《银川晚报》,.5.5)和发表于《银南报》的《危机感二题》(.6.24)三篇收入《宁夏杂文集》(详见第一章)。
年到年的20年间,王庆同以“一介”笔名在区内各大报刊专栏发表了大量杂文随笔,其中《宁夏日报·谈心》栏目和其他版发表杂文27篇,《华兴时报》的《华兴视点》《有话要说》栏目发表8篇,《宁夏广播电视报》发表7篇,《石嘴山报·快语》等栏目发表7篇,《固原报·周末话题》等栏目发表11篇,《宁夏政协报·杂文》发表2篇,《银南报·七日谈》发表3篇,《黄河工商报·黄河涛声》发表1篇,《宁夏法制报》(《宁夏法制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机关报,创刊于年3月,并创办《法制周末》专刊。4年更名为《法治新报》,年8月15日,更名为《宁夏法治报》。)的《钟楼》《微言堂随笔》栏目发表5篇,《宁夏青年报》发表3篇。
4年王庆同应邀在《现代生活报》开辟小言论专栏《话一段》,到年共发表篇(笔名“一丁”),年到年于《宁夏法治报》(原《法治新报》)的《今日声音》发表杂文时评篇(笔名“乙丁”)。6年到7年在《现代生活报·现代观点》发表69篇(笔名“二丙”)。
从年的《银川晚报·凤城夜话》到年《现代生活报》的《话一段》《现代观点》专栏、《宁夏法治报·今日声音》及《华兴时报·华兴时评》等,王庆同在26年间共创作发表杂文时评篇。如果从年算起包括发表于其他各报刊、不在上述栏目里的,总数多篇,除去平反前劳动和恢复工作但没有写作的17年时间,除了大学授课的工作,王庆同在40年间除了在盐池县工作和宁夏大学授课,还创作了多篇杂文、时评、杂感。(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20多年)这上千篇杂文时评随感,见证了一个时代人的荣辱浮沉,一个时期社会的滞钝和发展,一名新闻人,以自己的文字观察、瞭望、考量、记载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历史和人的历史。
二微言大义:新闻短评与杂议
受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严格训练的王庆同素喜书写短文章,发小言论,这自然是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报纸专栏版面字数的客观需要,也是作者几十年的主观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银川晚报·凤城夜话》到4年以来的《现代生活报·话一段》《宁夏法治报·今日声音》专栏文章都是千字内的小文章,多数了了三五百字,虽然短小,却字字珠玑,微言大义。言其微,一是表其文章短小,二是表其言语含蓄微妙,却饱含精深切要的生活义理和人生感悟。
4年起,时任《现代生活报》总编辑的张强邀请王庆同在《现代生活报》开辟个人专栏《话一段》,负责这个专栏的责任编辑是时任《现代生活报》的副总编辑韦军、黎明和编委李文龙,从4年1月19日至年9月间,王庆同在该专栏共发表篇小言论,每周三四篇。在7年下半年时选编了其中的篇,同时选编了他在《现代生活报·现代观点》和发表在《宁夏日报》《宁夏煤炭报》(现《华夏能源报》)等报刊的文章若干篇共篇结集为《话一段》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8月)。正如后记中所说,他想为短文章“讨个地位”,也想抒发“心底的情感与诉说”:
“4年我已经68岁了,老了为什么还自讨苦吃?一是有话想说,二是想为短文章讨个地位,三是防止我大脑‘生锈’,小脑萎缩,多活几天‘明白’日子。
据我的亲身经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确实改善了,农民不再为‘吃肚子’(口粮)犯愁,城里人不再揣一大把票证生活。这两条是铁的事实。为了这两条,我们走了多么长的探索之路,作出了多么艰苦的创新努力,付出了多大的惨痛代价!这是扎根在我心里的坐标,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思想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我只是一朵浪花,在它慢慢地回落大海的时候(晚年了),竟弄出一点声响(《话一段》)——那是浪花获得自由时心底的歌唱,抒发的是心底的情感与诉说。”[1]
张强在《感激与祝福》一文中阐述作为学生和专栏负责人对老师也是作者的王庆同认识和感受,也深情表达了《话一段》的客观意义,可谓入情入理:
“从年我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起,25年间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王老师的伤感。生活给予他的磨难、惊喜、成果、幸福等等全成了营养和智慧。所有的无助、困窘和尴尬都被他承接。我们从王老师身上得到的永远是体贴和善意。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落过王老师的眼睛,从他那儿得到的总是鼓励。王老师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宽度和广度,感受到生命从任何的一天或每时每刻起都可以是起点,都可以走向一个无限开放、灿烂的空间。所以,在70岁的时间,王老师依然可以串起最宝贵的‘珍珠’,这就是《话一段》。”[2]
就具体篇目来说,《话一段》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些短论只从题目就一目了然,态度明确,善恶清晰,爱憎分明,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什么倡导,为什么抵制,言辞平和,循循善诱。例如《服务要实》《实招比什么都强》《别拿政策开涮》《不能“坐堂监管”》《“免疫接种”好》《空话没用》《良心无价》《束身自爱》等等。
洗练缜密,清新浅显。王庆同文章喜用口语,这种口语是经过精心推敲提炼的,是书面语和口语完美的结合,言约意丰,妥帖平实,使文章显得自然清新活泼。这与他多年和普通劳动人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语言的平和往往建立在心理平和的基础上,平和的文字通常是平和、冷静、理性的心态之反映,王庆同这样的写作者,内心无疑是以普通读者的阅读为出发点。
寓理于事,言之有物。这些言论或剖析社会现象,或捕捉内心感悟,从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谈起,有感而发,富有机趣,貌似漫不经心,却暗含机锋,表面散漫自由,实则逻辑严密,思想深刻。
这几点不但是这本集子的基本特色,也是他大部分文章的特点。近二百篇小言论在文集《话一段》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论时评杂感,另一部分辑为《又一段》,后者是作者的经历自述,不过和《边外九年》和《毕竟东流去》那种报告文学式的深度回忆散文不同,《又一段》是几十篇回忆性小杂感,以叙为主,鲜有议论,了了百字,一事一物,多有留白,于当止处止,风流蕴藉,余音绕梁,依然是洗练的春秋笔法,大有魏晋《世说新语》和明清笔记简约散淡之风。很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由张浩洋主笔配以漫画插图,使这个集子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三民间立场:历经劫波而贴近底层的旷达
王庆同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将对国家、民众负一份道义责任、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人生追求,这是他终生不曾放弃的良知恪守,他的身心、他的文字早已与艰难岁月时遇到的底层农牧民、山川草木、一粥一饭融为一体,与从事新闻采访、专栏写作而接触的同人、读者,也与他几十年从事新闻学教育而结交的师友水乳交融。他是老一辈的北大高材生,也是学识渊博的教授,但他的文字极少传教布道式的“精英意识”,更多是秉持民间立场,为底层代言,为普通老百姓发声。这一立场决定了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只是在笔端为苍生百姓的不幸苦难而呼告呐喊,而且由此批判揭露违背社会公平正义、损害践踏广大人民利益与权利的弊端、缺失并发掘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在根源,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底层的权益。这种主观倾向很明显地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里。
《好了集》是王庆同近年出版的重要自选文集。集子分为六辑,近60万字。第一辑《今日声音》选自作者在《宁夏法治报》开的《今日声音》言论专栏(笔名乙丁)的文章篇,约为该专栏全部文章的四分之一;第二辑《思之存之》是对故人和往事的回忆散文;第三辑《读书笔记》是读书生活的缩影;第四辑《读朱镕基》是读《朱镕基讲话实录》的随感,曾在《中卫日报》连载;第五辑《红楼杂感》是作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议《红楼梦》的短文,这些短文曾载于《华兴时报》《新消息报》《新闻老兵》等;第六辑《我与盐池》收录作者回忆在盐池劳动、工作十七年的散文,其中《边外九年》是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边外九年》一书的主要内容。还是重点说一下文集里的杂文部分。
年9月至年12月,王庆同在《宁夏法治报·今日声音》共发表杂文时评篇,每周三四篇。《好了集·今日声音》选辑中的短文和其他专栏杂文时评一样,文章简短精悍,辛辣犀利,极为耐读,既有思想深度,也有艺术魅力。张强在《唯有进取才有年轻》一文中,已经对这些短文做了精辟的概括:
“《法治新报·今日声音》专栏所刊发的王庆同教授的言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jj/178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