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野心的媒体不是好媒体,不与国际接轨就是脱离时代。道理我们都懂,但想把“媒体”和“全球化”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别太急,这没那么容易。
我们常说《纽约时报》兼顾老牌媒体的传统典正和时代潮流下的数字化、全媒体化,是当今最成功的纸媒之一。但即便是《纽约时报》,在运行它的全球化战略时也遭遇了相当的困难。
这一战略始自《纽约时报》对于自身发展的考量。为加快数字化转型,《纽约时报》制定了“五年内数字化业务翻一番”的计划。为此,就必须拓宽读者面,不能局限于美国本土,于是又决定要“成为全球化媒体集团”。看起来,全球网络的发展和《纽约时报》的实力会让着一切顺理成章,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挑战一:语言不通
首先是语言。纸媒传播范围小,海外版发行不广泛,还没有体现出这个问题。但放到网络上又是另一回事了:仅欧洲就有44个国家使用不止一种语言,这使得广告市场十分碎片化(我怎么知道你是荷兰语区还是法语区啊喂!)。而各国本土媒体对此可谓驾轻就熟,以其地区优势反击着纽约时报的全球触角。
对策一: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
有鉴于此,《纽约时报》决定取巧:没法在日常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但可以利用优秀的资源做出少量精品。
今年二月开始发行的西班牙语版就是一例,它只针对拉美国家和其他西班牙语国家,力图将这部分受众拉入自己的读者群。另一个成果是《每周加拿大简讯:今日加拿大》,目前还在试水期,有名订阅用户。更多的目标受众已经被写在《纽约时报》的日程表上,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的非英语人群。
“我们有意发展更多的国际受众,为此将针对各地读者的语言习惯设计网页和App。”《纽约时报》全球网络部高级副总裁简·德玛塔说:“现阶段,东京的读者和悉尼的读者看到的东西是同质的——尽管内容面向国际,但形式依旧是美国的风格。我们要对此进行调整。”
挑战二:受众面太过狭窄
不可否认,《纽约时报》年老号的声望在欧洲是响当当的。但也正因其偏高端、主流的风格,海外受众往往限于了解美国或想要了解美国的那些人。恩德斯分析公司(EndersAnalysis)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麦凯布(DouglasMcCabe)认为,这是《纽约时报》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
麦凯布举了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为例:“很显然,这种大新闻能让《纽约时报》等媒体暂时更加接近受众。但新闻过后呢?恢复原样了。北京中科白殿疯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jj/178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