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为理解\风流\的含义,需要读《世说新语》,这是晋朝刘义庆(公元-年)的著作,刘峻(公元-年)注。晋朝的新道家和他们的佛僧友人以当时所盛称的\清谈\著名,从字面含义说,\清谈\是清新、精妙的谈话。它的艺术性在于运用精妙而又简练的语言,表达(往往是道家的)创意清新的思想。由于它的精微思想和含蓄而富妙趣的语言,因此只能在智力较高、又互相熟悉、旗鼓相当的朋友之间进行,而被认为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水平智力活动。-7-:04《世说》中有一个关于刘伶的故事,刘伶(约公元-约年)是竹林七贤之一。故事中说,刘伶在家里喜欢一丝不挂,为此受到别人批评。刘伶回答批评他的人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衤军衣(有裆裤),诸君何为入我衤军中!\(《世说新语\任诞》)刘伶在家里一丝不挂,诚然是以此为乐,但他还从中感受到自在于天地宇宙之中。这种感觉正是\风流\的实质所在。-7-:22《世说》中纪录了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的脱俗举止。他们率性纯真地行动,却全然无意于物欲的享乐。例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约公元年卒)住在山阴(离现杭州不远),\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朋友之间有真情,不在于见面亲热一番与否,因此,王徽之去探视戴安道,却又不前而返。-7-:23《世说》中另一则说:\钟士季(名会,公元-年,是政治家、将军,又是一位文人。)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隽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向秀)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世说新语\简傲)-7-:24《世说》中另一则故事说:\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说新语\任诞》)两人没有交谈,因为他们共同醉心的是音乐的纯美和心灵在音乐中的交流。王徽之请桓伊为他吹一曲,是为了欣赏音乐。桓伊知道难得遇到知音,而王徽之精于音乐,于是折回来为王吹了三曲,然后登车而去。两人都从对方得到了艺术的满足,这时,彼此还需要说什么呢?《世说》中还有一段故事记名僧支遁(公元-年)喜欢仙鹤。一次,一位朋友送他一对小鹤。这一对小鹤逐渐长大,支遁怕它们飞走,于是把它们的翅膀剪短。仙鹤展翅想飞时,却飞不起来,垂头丧气地看自己的翅膀。支遁也感到仙鹤懊丧,说道:\既有凌霄之志,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等仙鹤翅膀再次长大时,让它们自行飞去了。《世说》中还有一则故事是讲阮籍(哲学家、诗人;公元-年)和他的侄子阮咸,两人都名列竹林七贤之中。\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上去,便共饮之。\(《世说\任诞》)支遁对鹤的同情以及阮氏一家对猪趋近就瓮饮酒不以为意,表明他们看自己和宇宙万物是同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异类之别。这种\同于万物\的感觉正是\风流\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一个人成为艺术家所必须有的品质,因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7-:25《世说》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事例,其中十分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东晋谢安(公元-年)的故事。他在晋国任丞相时,北方秦国大举攻晋。秦帝亲自率军并吹嘘说,秦军将士,铺天盖地,投鞭长江,可使长江断流。当时晋人十分惊恐,谢安派他的侄儿谢玄率军迎战。公元年,两军在淝水一线决战,谢玄大胜,秦军败退。当战胜的消息报来时,谢安正与友人下棋。他拆信看后,把信放在一旁,继续与客人下棋。客人问,前方有什么消息,谢安悠静回答说:\小儿辈大破贼。\(《世说新语\雅量》)《三国志\魏书》中卷二十八《钟会传》引何劭《王弼传》,记载了何晏(公元年卒)与王弼(著名的《老子》注释家,公元-年)两人关于感情的一次谈话。何晏沿袭庄子\以理化情\的看法,\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充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7-:27这方面的一个实例是《世说》引述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公元-年)的故事。王戎的孩子夭折,\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伤逝》)-7-:31王戎的这番话正好说明,为什么新道家中有许多人如此多情善感。使他们动情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对人生或宇宙的某个方面的领悟和由此而来的感触。《世说》中有一则关于卫王介(公元-年;当时传诵的美男子)的故事说:\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世说\言语》)-7-:32就晋代新道家来说,他们对性的态度,与其说是注意肉体欲望,不如说是从纯粹审美的角度来对待异性。举例来说,《世说》中有关于阮籍的一则故事。\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炉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任诞》)《世说》还记载山涛(政治家、将军;公元-年)、嵇康和阮籍\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当时中国的风俗,妇道人家和丈夫的朋友是不能交往的。因此韩氏对山涛说,下次这两位朋友来时,容她在暗处看看这两位。下次嵇、阮两人来访时,韩氏便置酒肴,要丈夫留两人过夜,她在隔壁墙孔偷窥了一夜。第二天,山涛到夫人房间问道:\他们两人如何?\夫人回答:\论才华,你不如他们,但你的学识足以与他们相交。\山涛说:\他们也认为我的学识在他们之上。\(《世说\贤媛》)上面两则故事使我们看到,阮籍和韩氏欣赏异性美,却没有更多的要求;或者可以说,他们对美的欣赏使他们忘记了性的因素。-7-:33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中国佛学\则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例如\中道宗\,与道家思想便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却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38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也大量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小乘(Hinayana)经典和大乘(Mahayana)经典。在-7-:38中国佛教中流传的则只限于大乘经典。总的说来,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端,一是它提出的\宇宙为心\;另一是它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在对此进行讨论之前,需要先对佛学的一般概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7-:38每一个有情物的今生只是这个无穷锁链中的一环。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这个因果循环的一个中转站。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这个因果的锁链构成\生死轮回\(梵文称\samsara\)。一切有情物的\众生皆苦\,其主要来源便由于此。按佛家的看法,所有这些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宇宙万物乃是各人自己内心所造的景象,因此它是\幻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人出于自己的无知(\无明\)而执著地追求(\执迷不悟\),这种根本的无知,在梵文里称为\Avidya\,中文译为\无明\。由\无明\导致\贪欲\,又\执迷不悟\。这便把人紧紧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无法逃脱。-7-:39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梵文作bodhi)。佛教各派的种种教义和修行都是为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所积的\业\,不再是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著;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便称为\涅\(梵文作Nivarna)。对\涅\这个境界怎样进一步领会呢?可以说,这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宇宙的心又即\佛性\)。个人本来与宇宙本性是一体,他就是宇宙本性的表现,只是人先前不认识这一点,或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大乘佛教中的性宗阐发了这个理论,(性宗认为,心和性是一回事)。性宗在阐发这个理论时,也就把\宇宙心\(即宇宙本体)的观念带进了中国哲学思想。大乘佛教还有其他宗派,例如:空宗(也称\中道宗\)。它对\涅\有不同的解释。这一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所称的\负面的方法\。-7-:41述。\般若\(梵文作Prajna)的含义是\佛的智慧\,\般若无知论\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并非知识。般若可以勉强解释为\圣智\,它其实并不是知识。人们通常所说对于事物的知识是举出事物的一项品质,以此作为知识的对象。\圣智\则是指:懂得何谓\无\,而且知道\无\超乎形象,没有任何特性,因此它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对象。要懂得\无\,只有与\无\一体,这便是\涅\。\涅\和\般若\是一而二,又二而一的。正如\涅\并非知识的对象,\般若\是懂得那并非知识的奥义。因此,进入第三层次的真谛时,人只能缄默,什么也无法说。-7-:31\无为\的字面含义是\无所作为\;但它的真正含义是\无心\而行。一个人顺其自然地行事,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厚此薄彼、先此后彼或有为有不为,这就是无为。按慧远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无为\、\无心\,他的人生就无求、无待,而不在于他从事了这项或那项活动。按佛家的看法,人有求就有所执著,于是就有\业\,有\业\就有\报应\。-7-:33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按照传统的说法,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把释迦的心法传授给慧可(公元-年),是为中国禅宗的二祖,又经僧璨(?-年)、道信(公元-年),传到五祖弘忍(公元-年)。他的弟子神秀(公元年卒)创北派;弟子慧能(公元-年)创南派。南派在传播中压倒北派,后来禅宗有势力各派都祖述慧能的弟子;推崇慧能为六祖。(见道原《传灯录》卷一)这个传统说法中涉及中国禅宗早期历史的部分,可信程度如何曾受到怀疑,因为在十一世纪之前的文献里,找不到支持这种说法的根据。这个历史考证问题也不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只要指出,当代学者对此说多半持怀疑态度,已经够了。在上章里,我们看到,禅宗的理论基础在僧肇和道生的时代就已产生。有了这个基础,禅宗的兴起可以说是顺流而下,势所必然,无需再求助于传说中的菩提达摩来充当中国禅宗的创始人。-7-:49禅宗由于神秀和慧能而分裂成南、北两派,乃是历史事实。两派的分歧可以看为上一章所说性宗与空宗分歧的继续。从慧能的自传《坛经\自序品》中我们知道,慧能是广东人,被弘忍收为弟子。弘忍知道自己大限将到,召集所有弟子各以一首诗偈来概括禅宗信仰要义,体认最好的就继承他的衣钵。神秀的诗偈说:-7-:48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则针对神秀的诗偈,写了以下这首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7-:48另一个徒弟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与万物都无关系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一口吸尽西江水,是无人能做的,因此马祖实际是回答说,不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人若和万物都无联系,他便是超越了万物;既已超越万物,又怎能问,他是什么样的人呢?-7-:54要识得\无\这个第一义的真谛,就是对\无\的意识,这是\识\。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只能是\不修之修\。《古尊宿语录》卷一记载,传说马祖在成为怀让(公元年卒)禅师的弟子之前,住在湖南衡山。\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在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由此而悟,乃拜怀让为师。\-7-:57最好的修禅便是尽力做眼前当作的事,而无所用心。-7-:01这正是道家所讲的\无为\和\无心\。这也就是慧远、或者也是道生所说\善不受报\义。实行这样的修持,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无论这个目标多么崇高。修持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这样,当人前世积累的业报已经耗尽,就不会再生出新的业,他便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涅。-7-:01行事为人,无所用心,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义玄禅师曾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7-:02这种境界按禅师的经验乃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见《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的禅师往往援引这两句话,以示人与外部世界的\无差别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只有靠人自己经验才-7-:06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公元五八九年,中国在经历几世纪分裂之后,又统一在隋朝(公元-年)统治之下。但是不久之后,隋朝又被比它更强大、更加中央集权化的唐朝所取代。从文化和政治上看,唐朝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的黄金时代;可以与汉代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汉朝。-7-:47公元年,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标准开科取仕的制度,开始建立。公元年,唐太宗(-年)下令,太庙中修建孔庙,公元年又下诏,命硕学大儒审定儒家经典标准文本,然后从当时流行的各种注释文本中选出标准文本,再据以作出官方审定的注疏。经过这样的程序,选出的经书标准文本和注释文本与新编写的注疏,都由皇帝颁布,在太学中讲授。这样,儒家思想再次成为国家确认的官学,通行全国。-7-:46一直到唐中叶以后,韩愈(公元-年)和李翱(公元年卒)才对《大学》和《中庸》作出新的解释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韩愈在所著《原道》篇里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7-:49第一个讲宇宙论的哲学家是周敦颐(公元-年),以他的别号濂溪先生更为人所知。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居庐山,也就是本书第二十一章述及慧远和道生讲授佛学的地方。早在周敦颐之前,一些道教僧人便已用图像来解说他们秘传的、令人可以长生不老的道术。据说,周敦颐得到了一张这样的图像,他把这张图像改画,用以说明宇宙演进的过程。也可以说,周敦颐从《易经\大传》的一些段落中得到启发,把其中思想加以发展,而用道教的图录来阐述他的思想。他用以说明自己思想的图像名为\太极图\,他对太极图的说明则被称为《太极图说》,仅读《太极图说》,便足以说明周敦颐的宇宙论思想。《太极图说》的内容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生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7-:52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7-:55\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卷一)\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便是这个思想的发展。它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已经为后来朱熹(公元-年)的宇宙论提供了基本的轮廓。在更新的儒学大师中,朱熹是最重要的一位,在后面第二十五章里,将对他进一步加以讨论。-7-:56在《易纬》里,提出\卦气说\,主张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影响每年的一段时候。按照\卦气说\,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处于几个卦象的统治之下,其中有一卦是当月的\主卦\,因此,全年有十二\主卦\,它们是:复,临,泰,大壮,,乾,,遁,否,观,剥,坤。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中反映了一年里阴阳二气的消长。-7-:00在前面第十二章里曾经讲过,在卦象中,直线贯底代表阳,与热相联;直线中断代表阴,与寒冷相联。在复卦中,一爻为阳,随后五爻都是阴,表明寒气已到极盛,阴极而阳生,这是中国阴历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就在此月。再看乾卦六爻都是阳,阳极而阴生;是阴历四月的主卦。继它之后的卦,一爻为阴,以下五爻为阳,表明夏至以后阴气再来,这是阴历五月的主卦。再看坤卦,六爻都是阴,表明阴气盛极,下个月就冬至而阳生。其他各卦则是表示阴阳消长的中间阶段。这十二卦合在一起,表明阴阳消长,周而复始。阴极则阳生,此后阳气逐月上升,以至于极;这时,阴气再现,继以阴气逐月上升。阴气升到极点,阳气再现。于是,新的阴阳消长的循环又再开始,这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往复进程。-7-:00《易\系辞传上》的一段话开始,这段话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凶;吉凶生大业。\为-7-:01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皇极经世\观物内篇》)邵雍所用的\刚\和\柔\,也像他用的其他术语一样,是来自《易传》,其上是这样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传》)-7-:02邵雍继续写道:\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同上)-7-:03邵雍由此认为,复卦的初爻表明世界的出现;演进到泰卦,表明个体事物在世界上出现;发展到乾卦,人类文明到达了顶峰。此后则是不断地没落,到剥卦,表明一切个体事物的分崩离析;到坤卦,表明世界不复存在。在此以后,另一个世界,如同复卦的初爻那样开始出现;世界的生灭过程又再重演一遍。世界由生到灭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年。-7-:05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学:两个学派的开端进入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纪下半叶,更新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他们被称为\二程\。这真是一种历史的可喜巧合。弟弟程颐(公元-年)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公元-年)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公元-年)创立了另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公元-年)和王守仁(号阳明,公元-年)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程氏兄弟并未意识到他们创立的两个不同学派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朱熹和陆象山开始的学术争论,直到今天也仍然在进行着。-7-:12程氏兄弟是河南人。年长的程颢,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他的兄弟程颐,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和周敦颐是朋友,和张载是表兄弟。因此,程氏兄弟在年轻时曾受到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和张载进行学术探讨。还有,他们和邵雍住处相隔不远,可以经常相聚。这五位哲学家之间的密切往还,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段美谈。-7-:13道家所讲的\道\和\易传\所讲的\道\有所不同。道家所讲的\道\是宇宙万物所由出的\太一\;\易传\所讲的\道\则是宇宙万物中,每一类事物内含的原理。程颐和朱熹正是从\易传\所讲的\道\,发展出他们所讲的\理\。-7-:21\\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圣人若非因物,未尝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遗书》,卷十八)-7-:0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向往的人生状态-7-:0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安贫乐道-7-:02《论语\先进章》里还记载,有一次,孔子和四个弟子在一起谈话,孔子让弟子们各抒其志。一个说,希望成为一国的军事统帅;另一个说,希望在一个小国负责经济发展,三年经济起飞。还有一个,希望充当国家典礼局长。问到第四个弟子曾点,他一直自己弹琴,没有在意别人谈什么。孔子问到他时,他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音雨,古代祭天祈雨的羽舞),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02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闻人之恶,若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7-:05程颢的诗,题为《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7-:04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和程颐逝世(公元年)相隔仅二十二年,朱熹(公元-年)出生于今福建。在这二十二年里,中国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朝虽然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但在军事实力上,远远不及汉朝和唐朝,因此,经常处于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之下。公元年,北宋京城开封为来自中国东北的女真族金国(属通古斯系统)所攻陷,宋朝被迫迁都到长江以南的杭州。以这场灾难为标志,宋朝分为北宋(公元-年)和南宋(公元-年)两个阶段。程朱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7-:07新的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朱熹作《四书集注》,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著作;据说他直到临去世前一天还在修改这部注疏。-7-:07因此,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朱熹在一封《答刘叔文书》中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其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举例来说,在人未曾发明舟车之前,舟车的\理\已经存在。所谓\发明\舟车,无非是人发现了舟车之理,于是按照它去制成舟车而已。在宇宙未生成之前,一切\理\便都已存在了。《朱子语类》卷一有一段话说:\徐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同上)理是早已存在的,这就是说,理是永恒的。-7-:11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陆王学派,或称心学,肇始于程颢,经陆象山和王守仁而完成。陆九渊(公元-年),人称象山先生,是今江西人。他和朱熹是朋友,而在哲学见解上则有巨大的分歧,为此两人在重大的哲学问题上,以口头和文字进行辩论,在当时已经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7-:40据说陆九渊和王守仁都经历了\顿悟\而确信他们的思想乃是真理。据说,陆九渊有一天\读古书至\宇宙\两字,解者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份内事,乃宇宙内事。\\(《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另外,他还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三十六)-7-:41朱熹支持程颐的说法,认为\性即是理。\而陆九渊却说:\心即是理。\-7-:42王守仁(公元-年)生于明代,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他早年曾追随程朱理学,并决心依照朱熹的思想,并从\格竹子之理\开始。为此,他七天七夜专心致志地求竹子之理,结果并无所悟。他被迫放弃\格物\这条路。后来,由于朝廷政争,被贬贵州,在山区落后原始的生活环境里,有一晚他得到顿悟,对《大学》的主旨有了新的认识;由此而对《大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完成了心学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言论由门人辑录为《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先圣游南镇,一友指院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集》,卷三)-7-:43另一段说:\先生云:\尔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它间隔得?\\(《全集》卷三)从这些段落中,我们可以知道王守仁对宇宙的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便构成了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此外,并没有另一个朱熹所强调的抽象的\理的世界\。-7-:44《大学》抒发了后来对它所称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守仁解释《大学》就是学作大人之学。关于\在明明德\,他写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下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下万物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是故苟无私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大学问》,《全书》卷二十六)-7-:47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关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权威应推严复(公元-年),他年轻时被清政府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在英国读到当时英国流行的一些人文学著作。回国后,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ThomasHuxleyEvolutionandEthics)、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Smith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肆言》(HerbertSpenser:AStudyof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ohnStuartMill:OnLiberty)和他的《名学》(JohnStuartMill:ASystemofLogic)前半部、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AHistoryofPolitics)、孟德斯鸠《法意》(Montesquieu:EspiritdesLois)以及编译的耶方斯《名学浅说》(Jevons:LessonsinLogic)。严复从事这些著作的翻译工作是在-年中日战争之后。他由此而著名,他的译作也广泛流传。-7-:51复以他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翻译斯宾塞、穆勒等人的当代英语,使中国读者阅读这些外国著作,如同阅读中国古代经书典籍。中国人历来尊敬学术,以为凡能用中国古典文字表达的思想,就值得尊敬,一如尊敬中国古典经书一样。-7-:53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每个人有他的生命活动的范围,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样。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7-:59抗战前,北京大学的哲学系(我是从那里毕业的)和清华大学的哲学系(这是现在我任教的大学)被认为是全中国大学哲学系中最强的。这两所大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重点。北京大学以历史研究和它的学术水平著称,哲学上倾向于观念论,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是康德和黑格尔派;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则是陆王学派。清华的传统和重点则相反,倾向于使用逻辑分析来研究哲学问题,反映了实在论哲学的趋势;如果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它是柏拉图派(因为新实在论学是柏拉图式的);如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说,它属于程朱学派。-7-:02我们在湖南为时仅四个月。年春,又继续向西南后方迁移,最后到达昆明。在湖南的几个月,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危急的时期,然后这段时期在国民精神上却是最昂扬向上的时期。我们所困处的衡山,在历史上,曾是怀让磨砖作镜的地方(见本书第二十二章),朱熹也曾在那里住过。我们与南宋时代被外来敌人追逐南迁的民众经历着同样的苦难命运。但是,当时聚在一起的有哲学家、作家、学者,大家住在一座楼里,形成一个奇妙的社会。其时、其地、其人,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激励人心、激发人们灵感的时期。-7-:03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哲学的定义是什么,我将会辩证地(哲学术语称之为\悖论\)回答: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即\不知之知\。-7-:08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在第一章里我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7-:10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哲学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7-:13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结合,形成了禅学;-7-:16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7-:19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xxxbjj/1781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