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部分山区,还可以看到牲畜犁耕。记者 剡文鑫 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农业作业机械化规模不断扩大,犁的形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往以牛、骡、驴等畜力为主的“二牛抬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动力更强劲的“四轮铁牛”所代替。牲口耕地一天几亩“一家人凌晨两、三点起床,男人开始拌料喂牲口,女人备好干粮。凌晨四点动身,大人扛着犁,孩子牵着牲口向地里走,就是为赶在太阳高照之前耕地。”今年72岁的马风祥,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人,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有关犁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在马风祥手中的犁,先后换了三代——木辕犁、铁辕犁、全铁犁,最初的木制犁早已被淘汰且当柴火烧了,其他两种犁也已被束之高阁,被当成一种念想。“犁的质量,犁耕的技术、次数,直接影响到庄稼的收成。”马风祥说,为了节省费用,所有的木犁都是他亲手做的。木犁所用的材质一般选择杏木、桃木、枣木,经过砍锯造型,再用砂纸一遍遍打磨抛光,直至犁柄摸上去没有一丝倒刺。“木制犁相对笨重,尤其到距家最远的田里犁地,扛着犁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等到田里,肩膀就被磨肿。此外,木制犁耕地特别耗时,牲畜拉动也很费力。”马风祥说,从早上5点到11点,6个小时最多耕地两亩,这还要牲畜体力特别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俗话说‘庄稼要好,犁深肥饱’。”马风祥说,不论耕地多少,一年三次犁耕是不能变的。每年春耕开始,从第一次犁地一直到秋收完毕,犁地的次数越多庄稼就越好。“土地是庄稼人的衣食父母,就得用犁来精心伺候。”马风祥说。“铁牛”犁地一天几十亩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那种由人掌着犁柄,被“四轮铁牛”取代。“现在的犁全部是铁犁,而且都是大企业统一生产,驱动力变成了机械。”今年68岁的张贵荣,站在地头,看着田地里来回翻耕的拖拉机感慨地说。“原来用牛拉,耕完几十亩地,需要很多天,现在用机械一天就能耕完,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农业机械化普及了,不但耕作效率提高了,而且大大节省了劳力,为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赚钱增收。张贵荣说:“耕地、播种等农活,花费很少一点时间就能忙完,剩下的时候,年轻人可以外出务工,老年人也可以在家饲养牛羊,搞副业赚钱。”现在的农村,犁的名称和性质没有变,但形制却花样百出,更加精细化。“有专门播种的犁、深耕的犁,有适用于小块农田耕作的犁,也有大块田地犁。”张贵荣说,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犁的样式不断推陈出新,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说不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作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见证者,原州区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任俊林说:“年至年,国家连续十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任俊林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年至年原州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统计表:,原州区有户农户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受益,补贴购买农机为台,购机总投入万元;至,原州区共有户受益,补贴购买农机台,购机总投入万元。“发展至年底,原州区动力机械达到1.2万多台,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农业真正实现了从传统‘二牛抬杠’到‘四轮铁牛’作业模式的转变。”任俊林说,12年,国家投入原州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1亿多元,拉动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2.28亿元,共补贴各类机具4万多台,受益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3.3万多户,农机经销行业产值达3.3亿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拉动了我区农村消费需求,带动了农机服务行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源:新消息报更多新闻●银川32名公职人员对环保工作落实责任不力被问责!●强行收费、超标收费…银川要对这些停车场收费行为开始严查了●宁夏西吉县发生一起抢劫案,警方发布悬赏通告!●定了!银川中考6月28日开考,三区不考英语听力,快来看注意事项!编辑:王莹责编:生产队长编委:姜美李涛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aoxibao.com/xxxbfz/179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