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刷所建立之初,排字、印刷、装订、校对、总务、采购共七人,于一川任所长兼政治指导员;随后又从蒙阴城买了部分器材,稍加补充整理,开始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书和宣传品。这些设备和人力,印小页书刊还可以,不能印四开报纸。孙陶林同志便亲自找工人张昭等研究,设法购置器材,加速筹备。
01
年9月,印刷所搬到省委驻地—沂水九区岸堤北面的小峪庄。这时采购员王明艺又通过关系在济南买到一台破旧的四开手摇印刷机,一部宋体老五号字和部分二号、四号标题字趁敌不防,伪装出城,运来小峪庄;同时,还动员李春松、王文才等九名印刷工人相继赶来。上级又从山东抗日军政干校调来了白明、高志纯、叶立海等六名中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充实排字、铅印、装订、修理工作,还派高光宇任政治指导员,全所这时已达二十五人。当时,印刷所一面印《论持久战》等书和《大众半月刊》杂志,一面积极筹备印报。新来的印刷机残缺不全,原来干锻工的修理工江衍兴积极找当地铁匠打卡子,换胶棍、上扒子,将机器整修一新。
年10月,省委移驻岸堤以北四十里的王庄;11月,印刷所又搬到王庄东北八里的葫蔽山村—一云头峪。云头峪是这一带著名的八大峪之一,四面环山,北山最高,奇峰高耸,恰似圆柱矗立,周围云海缥缈,山坡是村,故名云头峪。全村共13户人家,由于国民党军队无恶不作,群众开始对我军不够了解,以为和“国军”一样。印刷所初来,村里人害怕,大姑娘都躲到外村。印刷所的同志耐心地做群众工作,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久群众转变了认识,有的主动腾出房子让给印刷所当工房安机器。该村农民张之佩、刘进功自动参加了印刷所当工人和交通员。
▲印刷厂排版车间这时,上级又从干校调来了丁瑞光、张安涛等几位同志干校对,加上其他人员共八人,正式成立印刷厂,内分工务、总务、校对三个股和排字、铅印、装订三个组。厂长于一川,指导员郭克刚,全厂职工共三十二人。开始排印了三十二开本的《论新阶段》,受到上级表扬。上级号召大家再接再厉,做好准备,争取年元旦正式出版四开报纸。
省委在积极筹办印刷厂的同时,还广泛征召办报人才。刘导生同志早年曾在红军中做政治工作,后来在国民党六十九军搞兵运,省委任命他为报社社长。匡亚明同志是原上海大学毕业生,文化水平较高,省委任命他为总编辑。省委当时有两部电台,一部是战报台,一部是新闻台,为了便于报社接收新闻,省委把新闻台调拨给了报社。还调给由电训班毕业的三个实习报务员、三个译电员;又从干校调来一批爱好写作的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培养作记者。另外,省委还注意面向社会征召人才。
▲《大众日报》02
早在《大众日报》创刊之前,“七·七”事变以后,沂水县城区部分共产党员、小学教师和流亡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经党支部研究决定,负责宣传工作的安然、张惠同志联络教师李戴、马民、刘惠吾、刘力子等利用岳庄小学的直流收音机、油印机、纸张等,于年3月在黄家庵中医黄春生家正式创办了油印小报《民声》报(三日刊)。该报主要报道抗战消息,进行抗日宣传,由于多次发表社论对该县县长孙桐峰弃城逃跑进行揭露,被孙于年6月勒令停刊。
▲《大众日报》创刊四十周年《民声》报的同志满怀救国热情,想尽办法复刊。这时正值国民党六十九军来山东,不久在该军政治部主任张友渔(共产党员)协助下,该报又重新出版。为了避免国民党县长的刁难,报名改为《青年报》,并于第一期刊登了六十九军的批文。当时《青年报》有社长、编辑、刻印、发行、收音兼维修、伙食等共十一人,经费是自带和募捐,每期四开纸一张两个版,每周二至三期,每期发行二百余份,骑自行车分发或通过邮局外寄。
年夏,中共山东省委来岸堤后,宣传部及时供给《青年报》宣传材料,如《抗战建国十大纲领》、《中共北方局宣言》、《新华日报》晋东南版以及我军战报等。年10月,国民党六十九军北移。孙陶林同志便动员《青年报》人员一起来办报。省委书记郭洪涛同志亲自召集该报成员开会。他首先肯定了《青年报》的成绩,介绍了抗战的形势及办报的意义,希望他们能在省委领导下办报,该报全体成员都欣然同意。年11月的一天,《青年报》有十名人员身背行李、武器,推着纸张、收音机、油印机等器材,来到王庄报社筹备处,受到报社领导匡亚明等同志的热烈欢迎。
王庄处在沂蒙山区中心,共有百多户人家。村北头驻着山东纵队指挥部和省委各部门,报社筹备处住村南头。原《青年报》的人员合并过来后,{报社已“人才济济”,上级便决定筹备出报。首先进行了内部分工,编辑室编辑五人:李戴、何浩、石流、张凤芝等,每人负责一个版,主任马民;记者四人:谷洪、仉执平、李辛甫和党镒民;电务室:主任刘承塾负责抄收新闻兼维修机器,安然抄收兼编稿,报务员有李川、逯克、田佩衡,译电员有邵英、于烈、刘欣;营业部六人:部长刘力子,会计贾镇,营业员赵军、范正刚,文印张惠、刘剑。编辑室和印刷厂相距八里,原《青年报》的同志把国民党军队丢下的两部电话拣来安装好,大大方便了联系。
▲内部分工年12月,山东分局成立。报社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已初具规模,全社从社长、总编辑到两室一部和工厂共五十多人,首先出了两期油印试刊,名叫《突击》,以配合发动群众,突击建立抗日自卫团。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社、厂全体同志都为年元旦正式出版四开铅印报纸而紧张地进行工作。
03
报社组织机构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对于创办铅印报纸,同志们均无实践经验,甚至对于铅字字号,栏目等专用术语都不懂。但大家都怀有为革命办好报纸的决心。
年元旦前夕,在报社编辑室内,编辑们边编边议。首先议论报的名称。匡亚明提议叫:“大众日报”;郭洪涛同志表示同意。也有的同志认为“大众”含义很好,但“日报”似乎难于办到。最后意见还是决定名为《大众日报》,不过在启事中说明暂为三日刊,将来逐步改为日刊。马民书法较好,大家一致推选他写报头。过去旧式报纸的报头都是竖写放在报耳,为了创新,并适应汉字向横写拉丁化的发展,决定报头横写放在报顶。马民同志一连写了十几幅,最后选了比较满意的一幅。匡亚明同志执笔写了发刊词。他反复琢磨,精心修改,力求准确阐明办报宗旨。
▲《大众日报》年1月1日创刊号当时延安新华社电台的讯号弱、声音小,收听困难,实习报务员技术又不过关,常常收不全电码,三个女译电员文化低,捧着电码查,差错还很多。大家便靠收音机轮流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记录新闻。编二版的何浩同志是唯一的女编辑,她年入党,原天津北洋大学学生,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坐在收音机旁,借着昏暗的菜油灯光,一字一句地抄,并仔细分类选择精编。党监民同志在干校经常写墙报,调来之初当见习记者。元旦这天沂水县各地许多小脚妇女,冒着严寒步行来到王庄,集会成立救亡团体。党监民同志以极大的热情来到现场采访,写了《沂水县妇女救国会成立大会速写》,登在四版。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翻身妇女的崇敬与赞扬。报纸创刊这天是元旦,编辑同志特意在第四版精心设计了一条通俗扼要的祝词:“恭贺新喜本社全体同人鞠躬。”反映了报社人员的喜悦心情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总结
在云头峪印刷厂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对于印报纸,工人们过去谁也没干过。由于没有字盘和拣字手托,从济南买来的一部老五号字和部分二号、四号标题字还不能上到字架上。印刷厂去外村找来木匠,到12月20号字盘和手托才打完,离报纸出版仅有十天,厂长、工人齐动手,四天时间将铅字分到字架上。一部铅字不够用,没有铸字炉,工人张昭和练习生邢西彬就利用铅字翻字。他们通宵达旦,终于解决了铅字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