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的主人14你觉得自己不幸福吗

接受现实的残缺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台作节目,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有位老年听众打来热线电话,诉说自入夏以来,周围总有些邻居在夜里很晚还在玩闹喧哗,害得本来就易失眠的她总睡不好觉。因为我的节目着重在心理上的调节,所以在简单地讲了些非心理学的“交涉手段”后,我重点讲了些运用心理上的调节术来避免外界噪音的干扰。

上面这位老年听众刚放下电话,又有一位知识界的老年妇女打来电话,她明确表示不能同意我刚才的看法。她接着一连串地谴责了社会上种种看不惯的现象,什么邻居缺乏公德啦,小青年没有礼貌不让座之类的事情。主持人提醒她我们这个节目谈的是心理问题,可这位老年妇女马上回了句:“心理问题是和社会问题密不可分的。”

我很同意这位老年知识妇女的看法,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密不可分的。

这一方面是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是由一些社会问题衍生出来的。

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定的心理问题累积起来也会酿成某种社会问题。

不过,虽然我和上面第二位老年听众有着这方面的“共识”,但我们对解决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却有着一定的分歧。

按照这位老年听众的看法,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是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之后,只有等社会改善得尽如人意之后,心理问题才能不成其为问题了。

而在我看来,既然心理问题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现实背景之下,那么它的解决就不能超越于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也就是自我积极的适应性调整与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是同步进行的。

其实,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与当事人不能明晰地“洞察世事”有关。

这些人总爱从主观上认定现实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可现实却偏偏不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完美”,于是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如意让他们耿耿于怀,气郁结心。

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总在那里希望和要求,要求社会应该怎样,希望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可他们偏偏忽视了要求自己,没有要求自己认清现实社会的时代规定性并做好积极的适应。

他们中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总爱感叹“生不逢时”,其实他们更应了解这一事实,即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会有人感叹“生不逢时”。

生活一定要是花好月圆的才能使自己称心如意,这种观念对人生是十分犯忌的事,因为这一观念必定会削弱坚强、智慧、奋发等许多宝贵品质的培养。

人生从总体上来说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所以生活的人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既怀着希望,又敢于接受残缺,重要的是永远不被生活的挫折所打垮!

同时,当我们放弃以“社会应该是这样”的视角去看待社会,而换之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目光时,我们就会在一种平衡的心态下生出许多适应并改造社会的智慧来。

比如就拿遭受邻居干扰这件事来说吧,我们也许能想出许多影响的方式来,比如找一个他们最听得进去意见的时候去说,或攻破他们中的某个“薄弱环节”,或找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出面等等,于是就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了现实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后者又反过来巩固了良好的心态。

这时也许我们仍弄不清楚“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这种双重改变的趋势是我们大家都欢迎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工作状况等方面确实可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而屡受挫败,陷入危机。怎么办?接受。

俗话所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好汉打落牙往肚里吞”不正是让人们“接受不可改变现实”的典型劝诫吗?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么就有可能要面对抑郁、自卑、恐慌、焦躁、嫉妒、悲观等心理问题,危及心理健康。

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天和电台一名主持人交流,她说其实你们心理学家讲的许多东西我们也都知道,你们讲的方法我们也用过,言外之意就是其实你们也没什么“新鲜”的。

对她的话,我并不以此为贬,反以为荣。因为心理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心理学家只不过进行了精炼地概括,擅分析会应用罢了。如果自我封闭地搞些脱离实际生活的神神秘秘的东西,那其实是故弄玄虚,自欺欺人。

所以,生活中有许多俗语,包含着精辟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其本身也就包含着很高的心理含金量。比如有一句话,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把我们对幸福的态度描绘的非常准确。

比如,如果现在要问我们大家幸不幸福,很多人都会摇头。幸福什么呀?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多,上学没劲头,感情没着落,尽是不幸福的理由。

据说以色列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希伯来文报纸《新消息》,在其版面中新开了—个专栏:“好消息”。

《消息报》决定要办“好消息”,是因为该报通过读者调查发现,许多以色列人对媒体每天有关以巴冲突报道的坏消息,深感厌烦和失望,迫切需要生活中有一些能给人带来未来希望的“好消息”。

让我们看看“好消息”专栏里有哪些“好消息”吧:

一名失业男子捡到一个装有几千元钱的包,最后物归原主;

以色列选手获得欧洲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

一名耳聋的以色列女兵完成了军官培训程;

专家认为骆驼奶对人有益……

你一瞧,可能会不屑:以色列人的“层次”也未免太低了些吧,这些难道也算是好消息?

但你要知道,以色列人长期生活在以巴冲突的阴影中,战争和恐怖事件接连不断,人身安全没有保证。在这种不安的心境中,他们盼望好消息,连天气预报员也要在结束语中加上一句。但愿今天是个平静日子。

对比之下,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中,不用担心爆炸,不用害怕逃离,如此来说不是比哪些整天处在战争威胁下的人们幸福许多?处在枪炮之声不绝于耳的战乱空间里,人们眼中的幸福。

是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没有硝烟炮火,没有刀光创影,心情坦然地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自由自在地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而整日挥霍着和平的人们,可能并不觉得这是幸福。认为这十分正常;甚至还有不满或怨气:虽然没有战争,可并不缺少纷争、竞争及烦恼啊!

仔细回想一下,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及身边的这类事还少吗?

或者你正为工作的不顺利而万分烦恼,觉得前途黯淡,但如果能想想还有很多人在为拥有工作的机会而四处奔忙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拥有工作也是幸福的?

或者你正在因为你的贫穷而苦恼忧愁,但某些富裕的人或许正在羡慕你所拥有的平淡而朴实快乐。

其实,太多的幸福就在身边,就在脚下,只是被自己忽略了。渴求幸福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向往变成苛求,所以幸福嗅觉就迟钝了,总是错过幸福的芬芳。

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空气,我们看不到,也很少人想看到。但失去了它,你才发现,我们不能没有它。

后来,那位哲学家活了整整岁。临终前,他微笑着宁静地重复那句话:呼吸是一件幸福的事。换句话说,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美国有个研究幸福的实验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让受试者造句。规定以“我希望”起头,例如“我希望我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我希望我是贝克汉姆的情人”“我希望我中百万彩票的头奖”。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受试者再造3个句子,以“还好我不是”起头,例如说“还好我不是绝症患者”“还好我不是乞丐”“还好我老公没有暴力倾向”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

同样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后,心情都会变得比较差,而完成“还好我不是”造句时,心情都比较好。

法国一家杂志社每10年做一次回答式调查,主题是“你幸福吗?”对比20年的调查结果,奇怪的是20年前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20年后的今天,面临失业、种族纠纷、艾滋病等问题,却依然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

调查发现,仍感到幸福的法国人是把幸福的标准降低了,开始从基本的生活上寻求幸福,“有工休假,没有失业已经很不错”、“我和我的家人都幸福快乐,这已经够了,不必要千方百计去奢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没有不幸,便是幸福”。

温馨提示: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对你朋友有帮助,你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分享智慧,自助助人!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







































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bbfz/1782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