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古镇杨殿前龙兴之地

引:时逢再抬大龙,亦喜亦忧。喜的是:‘‘大龙’’复出。忧的是:根基丧失,何觅大龙?难道是这个布满钢筋水泥丛林的世界,制造海水污染的欲望之都?如果有也是黑龙(邪恶化身)而非大家所熟知的青龙。百姓应留住青龙的家园,民俗的根基与土壤。失去了根基与土壤,再灿烂的文化也会失去光彩和生命力,"亢龙有悔”,本末倒置,成为追名逐利的附属品。历史不会给予积极评价,置身于内的人不会得到应有庇护。因为大家追求的只是外在的"形",而不是"意"啊。反之若全民有机恢复历史风貌,老街肌理,用心复兴地方文化,民族遗产,家乡大龙或能腾飞,地方瑰宝或能重现生机。"飞龙在天",成功问鼎世界遗产,助推地方经济快速且持续转型升级。也让后代真正生活在一片没有雾霾的精神家园里。

试读以下寻找“龙的足迹”参考贴之二,并强烈建议恢复千百年来承载着地方正统,老地名与风俗的历史遗产与真正的文化。还千年鳌江流域,百年商埠“鳌江”。

鳌江古镇-“杨殿前”-龙兴之地

收集人:江上人鳌青横阳乡土文化群友

口述人:张福如,周孟榕老人,花甲之年的王家兄弟,所见所闻未署名的百姓。

广源路和古鳌路交叉,一头连着王广源埠头和灵溪埠码头,一头正对塘古路杨爷殿,和古鳌路形成十字路口。民国时期,王广源在此设商号,首度开通国际航线,成为对外开放口岸。路口原为清乾隆年间鳎(塔)鳗斗门旧址,有“杨爷殿前捉塔鳗”的民谚。两百年前,古鳌路外原是江海,而杨爷殿则依江而立,护佑渔民出海平安,地方风调雨顺。

殿前是个大坦,一直是求神请愿,公知活动,车来人往,人声鼎沸的所在,就演化了俗称:“杨殿前”。小地名流传几百年,是承载地方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唯一载体和诞生地。有瑰丽神奇的传说与往事,也见证了血与火的悲壮历程。鱼跃龙门是华夏经久不衰的传奇。听前辈在杨殿前,平阳五金大楼的小吃摊上讲过青龙江的来历:说一条小鲤鱼一跃龙门化成上天入地的巨龙,于是这条江便称为了青龙江,也昭示着历史上南宋一朝鳌江流域武状元倍出的历史。

杨爷殿前原有旗杆石两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就是现城管局位置(当地人回忆),左边是殿后街,俗称菜场街,通向八角亭。右边塘古路,通向塘古头,电影院。附近有:广场,踏碓,担水,可埠等巷。自古以来就是古埠鳌江最热闹的地方,中心地带。杨府殿旁是陈十四娘娘宫,前面是一棵苍天巨榕,树后是广场路,通往十八家。据说是最早迁入的鳌江十八户渔民。广场巷旁原还有一个“踏碓”厂:是古鳌渔村最早的碾米厂,通过人力踏碓脱谷碾米。后实业家金连初,王文川牵头(老人回忆),才在现农资公司处创办了机械作业的碾米厂,代替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堪称时代革新。杨殿前过去还有一座“新同春”酒楼,后人随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在栈前街还有一处分店,跨越了民国和共和国两朝。鳌江许多上世纪老店也都具备这种双重背景。比如酒楼旁的黄日升布行,听老人回忆,曾开在百货对面。黄日升老板黄藻如是一位知名的革命家,为抗日救亡运动,他捐钱捐物,后思索和平解放道路,他积极拥护党,成为地下联络员,联络点便设在其在杨殿前的布行。后来消息走漏,其店不得不易主。他也辗转至温州避难。

清鲍台《募修海神庙序》中提到古鳌头。“昆阳之南,横江之滨,为古鳌头地方。旧分上中下三埠。于是埠建海神庙一,圣姥宫一,居民估客以时祷赛。其中庙貌巍峨,宫舆之埒,层栾浮柱。瓴瓴榱举,翠灿与云齐,洵错观也,今则渐圯矣。……有志可见,明代始建杨府殿,更早就有陈四十娘娘信仰传入,并起宫殿。陈十四娘娘便是陈靖姑,信仰起于唐代,到明代和民国,陈靖姑传说进一步发展。传说观音因凡间蛇妖害人,将指甲盖化生金光投胎渐生筋骨。靖姑其兄二相有法术,上山铲妖,被蛇妖所限。靖姑发誓去吕尚学道,学成归来,救出其兄。将蛇妖斩成三段,后因救唐王皇后产难,被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宗福大奶夫人。”于是传说的陈靖姑娘娘有助产神的形象。靖姑出世、学法、灭妖,都围绕着“灭蛇”为中心,也有了驱邪神的形象。按照当地老人回忆,娘娘宫始建要远早于杨府殿。是和“东方麦加”妈祖齐名的东南两大女神信仰。而“杨府爷”信仰则是东南沿海和两位女神唯一齐肩的男神载体。

杨府爷是瑞安陶峰一得道飞升的仙人,平生悬壶济世,行医救人,受百姓爱戴。飞升后,常显灵,有求必应,后作为浙南独有的地方信俗被传播和继承。古鳌杨殿前是最早的香火之一,也是除南岸鲸头村,民国时期浙南最旺的杨府殿香火。后随国民党撤退,部分家乡人也带着杨府的分香去了台湾,在海峡对岸设了分支,也借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解放后常有海峡那边的同胞回乡祭奉杨府爷。

传说几百年前(约明正德年间),古埠的渔民已经在"杨殿前"用纸扎,竹编,彩绘,等多达20多道工序制成大龙,头尾长40米,龙头有丈三四阔的房子那么大,从头望不到尾,足足占了一条街。龙头立着一个着官服的人,那便是杨府爷。龙头还会吐出圣水,被圣水洒中的人,来年都会交好运。十里八乡,老少妇孺相携来围观的争先恐后,比肩接踵。大伙都随着人潮跟着龙身挪动,人人翘首企盼圣水,仙人祝福,无不对伟岸地神龙叹为观止。大龙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抬着,多时达人次,分别组成几十个方阵,用连在龙身上的架子将大龙稳稳抬起,按请龙,祭龙,捆龙,化龙等完整的民间习俗,有步骤地从杨殿前沿整个鳌江古埠巡游一遍,最后焚化。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给古鳌的人民带来好运。也有为了沾一点福气,甚至远达闽北福鼎,浙南乐清,泰顺山区的乡民都赶来凑热闹。每每祭大龙的日子也是会市时:卖农具,南货,竹椅的。还有走南闯北杂耍,捻面人,糖画,竹蜻蜓,还有卖吃的,馄饨,米塑,九层糕,落花生,早鼓儿豆的....南北稀罕之物一时云集在此,八方来客蜂拥而至,有杨府殿烧香请愿的,有采买货物的,有观光的游客,熙熙攘攘,比肩继踵...先贤项经川《捆龙夜的杨府殿前》:"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远近闻名。其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画着八仙和刘海...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亭子后面的龙背上有“童子拜海”“八仙过海”“杨家将”等神话和历史人物......再后边是龙尾,前半低下,后半翘起.....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杠向前移动。过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颂词。大龙需迎3至5日,最后把龙整个捆在板凳上,用火烧掉,谓“送龙上天”。如今大龙信仰业已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年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见《鳌江大龙》一书)。

清末,中国历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甲午战败,庚子事变后,中国割地赔款,付出惨痛的代价,陷入深重的浩劫,在国人心中烙下了无法磨灭地耻辱。9.18后,日军加紧对中国以及浙南的入侵,-年相继出动无数波轰炸机对平阳,鳌江港实施了轮番轰炸;在苍南,南麂岛等地登陆,烧杀抢掠,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屿惨案’’,80多名南麂平民和自卫队成员遭到屠杀,雁门街的一位幸存者依稀记得当年的惨状:一百多人的日本兵乘汽艇登陆。两两一排端着步枪上岸,凡拇指起茧的群众都被聚集在草地,盘问后,全部用机枪射杀。子弹穿过老人股部,和下颚,幸存了下来。如今老人的盆骨内还残留有弹片……码头,渔行,大商号,新街,古鳌路,昔日繁华地现代化集镇遭灭顶之灾,鳌江的根基和遗存也在狂轰滥炸中消失殆尽。民俗文化陷入了沉寂。

也许是冥冥中“龙“的信仰,家乡文化的召唤,五四革命后,一批受中外先进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纷纷返乡参与复兴和抗日救亡运动。

年留洋归来的王惺园,陈仲芸以及开埠先驱-王理孚等利用杨爷殿,娘娘宫等庙址,将鳌江书院、耶稣堂、归移精舍三塾师生合并,创办了现代新式学堂的鳌江小成学院,就是后来的鳌江公学(见王惺园《鳌江公学大事记》)。创办之初,曾经学生达到上千,是全国学生最多的小学之一,一时鳌江学龄孩子上学,蔚然成风。记得母亲小时家境不好,再加重男轻女思想,几年后被迫辍学。她是硬哭着换来读书的机会。学费不够,是几个同学偷偷向父母借的钱帮交上;爱国企业家宋上楠,年,他返回家乡,创办“宋元春砻壳行”;他还是一位状师(律师),为蒙冤的平民告倒过县长张韵舞;后开办平阳内河轮船公司,疏浚河道,是开拓平阳内河运输第一人。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为阻止日军进港,响应县政府在鳌江口建封锁坝的请求,毅然捐出了全部三桅大船,满载石头下沉到江口。从此“宋元春砻壳行“停业。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陈再华,黄藻如为首的爱国志士;陈再华是最早一批参加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青年,他积极领导文艺工作小组在广州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宣传,由在华作词,何安东作曲创作了《奋起救国》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在广州,香港广为传唱。这也是早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最早的抗战歌曲之一。后由于叛徒出卖,不幸牺牲于广州黄花岗,但他的事迹却深深激励了同时期的中国青年,平阳青年;

(宋乡梓)

(陈再华)

黄藻如,《平报》主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抨击时弊,使《平报》一度成为浙南地区响应抗战的文化高地。年、年,黄藻如同志两次被捕,在社会各界声援、营救下获释。年,迫于环境险恶,他和杜贤宏等避险台湾。他继续以笔为枪,曾发表多篇杂文,十多篇诗歌针砭时弊;爱国乡贤项经川在康埠底巷设立救亡公所,组织同仁,办报社,出版《北风》、《市街》杂志宣传抗日,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与厚垟陈素瑶姐妹等就在“杨殿前”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爱国话剧,为抗战积极募捐,为救亡宣传奔走相告;同时地方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在此组织“划大龙”民俗活动,在古埠巡游,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爱乡热情,掀开了波澜壮阔地抗日救亡序曲....

一块进深不足50平米的大坦:“杨殿前”浓缩了古鳌头的璀璨文化,见证了先民滨水而居,栖息与共的海乡文明以及铮铮铁骨的近代历史。是“地利人和”赋予杨殿前使命,是多难之邦让凤凰涅槃,也是“杨殿前”承载了青龙江畔的希望,从此古鳌迎来蜕变,中华睡狮开始醒转。

地方人(青藤风景画新浪博客)诗词二首:

七律·过鳌江杨爷殿旧址

杨殿祠堂已半荒,残灯末庙既榆桑。

披头野老犹明道,横目徒胥亦厥倡。

祀此生民皆是怨,惜哉灵迹不堪伤。

古鳌或遗会昌憾,怅怅多哀逝水长。

瑞鹤仙·过王广源商行故址

日低风正薄,过广源,若见车尘漠漠。

流霞满江洛,金波起,犹叠故园残廓。

飞鸿尽落,旧沙汀,当年埠榷。

此南来北往,商贾毕集,百帆停泊。

兴废谁能求索,富安尊贵,几可常着。

豪门气魄,只收与,燕和鹊。

渐萧条,桑梓繁华何迹,浮云也向寂寞

叹名馨远卓,鳌头梦遥是昨。

参考文献:《鳌江大事纪》,清乾隆四年(),县令彭绍堂在杨爷殿浦(鳌江镇老十字街口),修筑塔鳗陡门。后重修时叶嘉伦为其作《大丰桥记》。注:塔鳗浦,在旧时九都古鳌杨爷殿前,又称杨爷殿浦。

《一粟轩》清,鲍台

《鳌江划大龙》

红笔为“杨殿前”。蓝笔为“杨爷浦,鳎(塔)鳗斗门旧址”

杨殿前

民国时曾作为“鳌江二小”

踏锥厂原址

国家级非遗-鳌江大龙

杨殿前老菜场(入口)

老菜场老香烛店

老菜场洋楼

石板路

,我们是有梦想的团队:

认筹乡土文化,遗产,建筑的修缮与活化。诚邀家乡各界热心人士加盟,玉成。更离不开热爱乡土文化的亲们以及大家多多垂注,不弃。小生,顿首。

本会将以赞赏,众筹形式筹资,并统一公布基金使用情况及赞助人名字,金额(如地方文遗,小吃挂牌宣传等案)。

古镇不老情华夏千年根

鳌江古镇

长按







































治疗白癜风秘方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jxhq.com/bbfz/1781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